《装在套子 里的人》说课稿
课例研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理解版块
宜川中学课题组 袁丹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所说课的内容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是在母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一篇文章。
一、说教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培养高中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学习小说,要求学生把握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小说的三要素,在之前已经把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小说学习的母篇,已经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进行了一个细致的感悟,而本篇小说也恰恰是在母篇基础上拓展的一篇小说,拓展原因已在上次发言稿里阐述,在这里不加以详细说明。因此本课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是对小说学习的一个拓展和延伸。
二、说学情
整体学情:小说应该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文体,学生也都基本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但他们的兴趣点仅仅是在故事情节上,不善于去细致分析三要素,也不了解三要素的内在联系,更不注意去了解作家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目的以及人物命运及其思想和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等。但是好在学生在之前已经花费四个课时去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以在之前的学情上是有所改观,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目前初步有体会,有感悟,通过学生的作文来看学生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因此,母篇的学习为后来的小说学习还是可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给后来的小说学习打下了基础。
具体学情:说起这个具体学情,我就不得不考虑到我所带的两个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是普通班这个问题,所以每每想出一个方案或者有一个课堂想法时,我都不得不多加考虑一下,这个是否符合我的普通班,他们是否能接受,所以我在课下和不少学生也进行了交流,我发现普通班的学生他的弱可能表现在能力和日常学习习惯上,在阅读小说上,他一但读进去,那种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容小觑的,而且他的那种读会是真的为了读而读,更纯粹一些,所以怎样让他感兴趣,让他们愿意读进去,这似乎很是关键,因此我在小说教学上,会更多的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导引问题。除此以外,在小说教学上,两个班的进度和深度并不会有太大差距。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所说的本文章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具体学情,以及自己在小说教学中的规划,特设定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理清小说结构,能够概述别里科夫生活上和思想上套子以及“套子”式恋爱经过的具体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本文运用肖像、语言、细节描写等塑造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学会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限9c32-件有量2d31东高慧软优司广bdc40045科4afd途量根432e元高技学公升网
情感目标: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让学生有一个意识,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不能只拘泥于文章内容而应该把它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然是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考虑,《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显易懂,情节也较简单,人物关系单纯,但对于小说的内涵和主旨,学生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的重难点确立为:
1、理解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以及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以及小说的现实意义。
五、说导学过程
为了实现预设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共用课时为两节课,导学过程如下。
首先第一课时:
(一)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刚刚在学情上面也提到导入对与学生尤其是普通班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导入新课时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后面的学习也许就会事半功倍。那本节课的导入采用情境导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全班将成立十二个专案小组,去侦破一个案件,从文中的第一句话我们便知道,文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去世了,那么他究竟是如何而死的,是自杀,还是有人蓄意已久而谋杀呢?相信这样一个问题会引起学生兴趣,尤其是理科班男生较多,吸引他们的关注点。
(二)理解故事情节:情节是基础,是后续分析人物形象,环境及主题的基础,那要了解这个故事情节,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通过自己自主的去阅读这篇小说。
所以在导入之后,就会紧接着引导学生,我们要想侦破这个案件,就得去搞清楚在这个人身上究竟发生过什么,案发前后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文本理清故事情节。由于班级的学生自主性较差,所以布置他们课下阅读的话,害怕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也担心学生读过后的兴趣降低,所以阅读部分都放在了课上。(总共用时约10分钟)
(三)自主独立分析人物形象: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别里科夫的一些信息以及事迹,并且还知道了华连卡及其弟弟和别里科夫的关系,那要想侦破案件,引导学生我们就必须从文本中你刚刚获得的这些事件等信息中去深入思考,他经历的这些事件和他身边的这些人,你看出了一个怎样的别里科夫,为你的推测结果进一步寻找证据。(10分钟)
要求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即你认为别里科夫的死是谁造成,请给我们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论证你的这一观点。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不难发现,别里科夫的死和情节的关系不是很直接,更多的是情节中反应出来的性格特征导致他最后的死亡结局。因此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一兴趣切入点去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得出结论。
在独立思考的环节,引导学生,就像破案过程要不放过一丝一毫,要做到细致入微,要准确,不能马虎,所以在独立分析过程中要求深入、细致,有理有据。
独立思考结束后,进行小组交流,每个破案小组要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能够进行详细阐述。(到这第一课时差不多时间结束)
(四)所以给学生留课下作业,要求将自己分析的别里科夫形象进行300字作文写作,小组挑出一个代表,并与第二天课上展示和阐述。
网软件慧升科4afd东高上术司途量根432e4e1d4354优公有量2d318a5f限9c32广bdc40045学技根元高-
接下来是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上课后简单的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教师用简单的过渡语将两个课时进行衔接,以免学生会觉得文章有割裂的感觉。
(二)小组展示:口头展示上节课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的结果,即用所分析到的人物形象来佐证你得出的凶手结论。
在学生的展示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的作文分析别里科夫形象每个小组都有侧重点,但不够全面,找点较零散,也没有进行一个归类整合,所以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引导,并在学生展示完后和学生一起将他们展示进行了整合和归类)
他们就不难发现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去分析的别里科夫人物形象。
1、从生活上具有有形“套子”的别里科夫,学生分别找到一些他的衣着(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用具(伞、表、刀装在套子里)、行为(坐上马车,支起车篷)等去分析,并初步认为他是一个性格古怪,隔绝认识,惶恐不安等这样一个人。
2、从思想上具有无形“套子”的别里科夫,学生分别通过“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以及他的语言,他经常喜欢说一句话“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分析他是一个顽固保守,害怕变革之人。
3、从经历“套子”式恋爱经过去分析别理科夫的形象,在这一部分分析的过程中,实验班学生能够抓住细节,关注到从漫画事件到骑车事件再到争吵事件,作者所描述别里科夫的神态(例如对他脸色的描写经历了脸色发青,到后来是发青到发白,再到后来脸色苍白),语言及心理的语句和字词都是有变化的,而且应该是层层递进的,也就是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的别里科夫的形象越来越鲜明,特点越来越明显,直到这个“套子”式的恋爱画上句号,可以说这个恋爱经历是别里科夫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婚姻大事,也是这一件大事的失败,使他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三个方面的初步分析得到别理科夫较完整的人物形象。分析完后要求学生和母篇《林教头风雪山神面》进行对比,不难得出林冲的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变化,而本篇中的别里科夫则不同。
(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社会环境和主题,学生在分析了人物形象以后基本能得出一个结论,别里科夫的死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的性格导致,而想不到社会原因,所以接下来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社会环境和主题,以问题引导来展开。
问题1:别里科夫这样的性格究竟是谁造成的?学生不难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沙皇专制统治,这个套子实质就是沙皇专治思想。
问题2:对于别理科夫的死,文章中说埋葬他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后文还说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究竟是何原因。目的是引出主题和现实意义。学生基本能够说到:“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有很多个别里科夫,这种社会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打倒一个别里科夫身上,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当时的沙皇专制制度。”
所以最后得出结论别里科夫的死既是自杀也是他杀,而这个“他”,应该是当时的社会。
广bdc40045心-件0ad8bd0c学b6ab0b2bbad0限9c32技根量西软网东高上术途量根432e4e1d435445b7科4afd8aec慧公司优习量有量2d318a5f4114元高升
在这一环节结束后同样要求学生和母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对比,不难得出母篇自然环境更明显,而这篇小说社会环境更突出。便不难得出小说中的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也指社会环境。
(四)课后作业:如果说别里科夫是装在套子里的男人,那么《祝福》中的祥林嫂则是装在套子里的女人,可以说她比别里科夫更惨,要求学生以此为导引去阅读《祝福》。并且通过本节课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将自己的小作文进行一个修改和完善。
六、说课后反思
1、课堂导向语言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2、所带班级学生课堂较活跃,展示积极,但是总觉得自己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准确,评价语言还有待于提高、丰富。
3、本文属于外国小说,时代背景较久远,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应该多注重引导学生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文学形象。因为,文学来自于生活,人物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身边某一个熟悉的或者曾经见过的人,让学生结合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认识的、或曾经见过的人的情感体验,再回到文本中来解读,对形象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总之,有人说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希望会不断改进,能够争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