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说课稿 >正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2018年10月09日 浏览:

《父母与孩 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课例研磨——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与理解版块

宜川中学课题组 李春宁

一、说教材:

1、文本出处: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二课;节选自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全文述说爱的能力的成长过程,以及父爱母爱构成成熟灵魂的重要作用。

2、文体特点: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属一般论述类文本。

3、文本难度:篇幅较长,理论性强,外文译注存在思维差异,理解有一定障碍。

4、大纲要求: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整体把握阅读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学习从不同角度阐发和质疑,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敏感性。

5、学习目的:

(1)工具性:明确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2)人文性: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审美体验。

二、说学情:

1、所处学段: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

2、知识积累:知识体系未完善,论说性文章初接触,阅读兴趣不高。

3、情感积淀:对父母之爱有感性体验,理论基础薄弱,理解有难度。

三、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本内容,理清行文脉络,积累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思维导引—合作探究—生活植入—拓展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性认识“爱”,学习“爱的艺术”,提升“爱的能力”。

四、说重难点:

1、重点:理性认识“爱”。

2、难点:学习“爱的艺术”,提升“爱的能力”。

五、说教法:

1、自主学习:课堂授课时间为一课时,课前要引导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指示充分独学。

2、思维导引:围绕关键点设置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3、合作探究:针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群学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与完善。

4、生活植入:联系生活实际,简化或完善对文中理论知识的理解。

5、拓展提升:以“听说读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爱的艺术”,提升“爱”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备注:

A案:提优班依据学情灵活使用。

B案:栋梁班依据学情灵活使用。

C案:实验班、普通班依据学情灵活使用。

自主学习:

1、了解文学常识 2、疏通文本脉络

3、明确孩子的爱 4、思考父母之爱

反馈展示:

一、倾情导入: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心灵体验,简要的谈一谈你对于“父母之爱”的认识。(1-2个学生口头展示)其实,就目前阶段而言,我们所有的理解只是建立在自我的情感体悟上。但人与人的情感体悟却又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只有当理性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这种情感体悟才会更加的真切持久。所以,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弗罗姆的《爱的艺术》中的这一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来完善和成熟我们对爱的认识及我们的灵魂构建。

二、学习目标解读: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本内容,理清行文脉络,积累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思维导引—合作探究—生活植入—拓展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性认识“爱”,掌握“爱的艺术”,培养“爱的能力”。

三、独学检测:

结合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说一说文章写这些内容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希望我们的灵魂健康且达到成熟

四、文本研读:

文本第10自然段说到“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请同学们以这句话的理解为切入点,谈一谈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悟收获。

思维导引:

1、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中的“综合”如何实现?(独学思考)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研读文本第9自然段,找出最佳的答案。)

引导:既发展母亲的良知,又发展父亲的良知。

2、“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成熟的人必须同时发展这两个良知?(独学思考)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研读文本第9自然段,并用文中原句做答。)

引导:

母亲的良知:永远不会失去“我”的爱。

父亲的良知:有可能会失去“我”的爱。

只发展父亲的良知:性情严厉,没有人性

只发展母亲的良知:失去判断,阻碍发展。

(3)“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 之所以会具有这样不同的特点,是因为“母爱”与“父爱”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区别,那么就请同学们研读文本内容说一说“母爱”与“父爱”的具体区别。(学法指导:请同学们研读文本第2、5-8自然段,立足文本内容进行概括与总结。)(群学探究)

引导:

母爱与父爱的区别

对  比

母爱

父爱

本  质

无条件

有条件

积极性

不会失去

可以控制、可受支配

消极性

不能换取、无法赢得

会失去

作  用

给予安全感

给予自信心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父爱真的是有条件的吗?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甘沟滩村,陈邦顺卖血30年供儿上学被曝光 儿子改名消失15年,父亲寻子被拒时说:“我想给儿子认个错,那时曝光我不是故意的。我不要你的一分钱,不要你的一件衣服,就想看看你日子过得好不好!我存下几千块钱,想把这钱给小孙子上学用。”

引导学生积累阅读方法: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要求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4)虽然“母爱”与“父爱”的区别较大,但是,它们共同的对象都是孩子,那么请问,在人生的不同时期 “孩子”的爱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对学完善)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任务三的效果反馈,同桌对学完善认识。)

引导:

年龄段

特        征

出生阶段(婴儿期)

没有爱的意识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童年期)

用努力唤起爱

少年时期(过渡期)

能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

得出结论:

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精神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5)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原有的对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感性认识以及今天的理性拔高,说一说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怎样的“爱的艺术”,培养怎样的“爱的能力”呢?(学法指导:立足生活实际,说一说怎样“爱别人”,怎样“创造爱”。)(个性解读)

教师的话:我们常说,语文学得就是一个“听说读写”,其实,我们要掌握怎样的“爱的艺术”,培养怎样的“爱的能力”也无非就是这四个字——听,听一听父母的心声;说,和父母说一说知心话;读——读一读父母的心理需求;写,写一写父母对我们的关爱。

五、拓展提升:

为爸爸妈妈写一首心怀感恩的小诗

(学法指导:请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搜罗那些历久弥新的生活小细节,用诗的语言写一写父母对你的关爱,写一写你对父母的感恩。)

抛砖引玉一:

从此刻开始\\您变成女儿\\我变成妈\\请让我为您梳起\\

散落在耳边的白发\\就像小时候\\您为我扎上马尾戴上花

有司广网学科费限件4b18软升法慧-优9b03技元东公途
从此刻开始\\您变成女儿\\我变成妈\\请让我为您洗去

残留在脚缝的泥巴\\就像小时候\\您吻着我臭臭的小脚丫

抛砖引玉二:

我的妈妈\\不会说话\\从来只会对我\\咿咿呀呀

我的妈妈\\不会说话\\常会因为我被嘲笑\\和人打架

我的妈妈\\不会说话\\无论我多么混账\\仍然对我笑靥如花

我的妈妈\\不会说话\\总会让我幸福快乐\\毫无牵挂

我的妈妈\\不会说话\\我要努力学习\\好好爱她

六、课堂小结:

1、工具性:

(1)作品内容:分析现象,总结特点,明确意图

(2)行文结构:纵向梳理,横向比较,纵横交错

(3)表达方式:夹叙夹议,详细阐发,高度概括

(4)语言表述:语义明确,精警凝练,形象生动

(5)内涵呈现:细致到位,辨证分析,哲学高度

2、人文性:理性认识“爱”,掌握“爱的艺术”,培养“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