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政治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大全

2018年11月23日 浏览:

《政治生活》

1、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主权(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国家管理形式、政权组织形式、根本政治制

单一制是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3、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政治基石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的生命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5、选举权(被选举权)——选举(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大代表)的权利。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6、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也是根本保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根本保证=政治保证)

7、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意志”不能说成“公民意志”)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修改宪法必须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8、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我们全部的政治生活,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9、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注意:平等=相同)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先享受权利,才能履行义务”的说法错误)

10、民主选举

(1)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2)我国公民直接选举的有:在国家事务方面,有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在社会事务方面,有村、居委会选举。

全国、省级、设区的市级人大代表、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的选举都采用差额选举

(3)我国的选举方式:我国将在很长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司元技广软途升高-高件42e9科优上有23b2学公网慧东179e限

11、民主管理

(1)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国家基层政权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2)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基层民主是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1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合法渠道——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前提建议);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参加咨询会);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初稿公示后提建议);社会听证制度(参加听证会)

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

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决策的知情权

13、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具体执行

14、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是弱化政府职能)

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具体表现为: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①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②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③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15、政府权威的决定性因素——国家性质

区分有权威政府与无权威政府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所认可和接受

16、人大——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立法机关)

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机关

人民法院——审判机关机关 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

监察委员会——国家监察机关

学be44技4253高元限途-高东179e司4d03有23b2件42e9升高科得慧公优上软网广
注:监察委员会,包括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监察机关)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其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与纪委合署办公,监察对象是一切公职人员。

(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并入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预防腐败局并入国家监察委员会。不再保留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

17、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18、人大代表的产生——民主选举(都是差额选举;县、乡级为直接选举,其它为间接选举)

政协委员的产生——民主推荐

各级政府机关的领导人员——间接选举

19、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政治协商(共产党就某个问题主动找政协协商);

参政议政(政协委员就一些问题,开展调研,形成议案,反映给党和国家)

人民政协的主题——团结、民主

(注意:政协=民主党派)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互相监督;亲密友党;执政党与参政党(既不是一党专政也不是多党联合执政)。

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 组织上——相互独立 法律上——平等

22、依法行政——政府 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

23、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重要体现: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24、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

25、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互相监督; 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监督与被监督

2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件42e9广学点智科得慧元有23b2高限125e2341-高公术bdd3升高459c途技4253高87413abfbedc网东179e优上ddf0be2ef381学be44上软司4d03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27、我国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

28、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 区域——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地方及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和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一定的、充分的自治权,不是高度的、完全的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文化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

29、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是我国长期的基本政策,国家不鼓励、不提倡、不反对。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新中国,宗教状况发生改变,但本质没有变,认识唯心主义世界观。

3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31、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3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3、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3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不屈服外来压力;不结盟;根据本身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尊重别国选择符合本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