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五)

2018年01月17日 浏览: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 ◆ ◆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的需要,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

改良蒸汽机主要用途:除用作提水外,还可以带动车床、织布机等,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此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及交通运输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影响

(1)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建立工厂,不受河流的限制。

(2)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变化,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手工作坊——机器工厂

(4)形成许多工业城市和工业国家

(5)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 ◆ ◆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条件: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表现:①18世纪美国富兰克林造出避雷针;②19世纪初意大利伏特发明电池;③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2、过程: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1)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完善和改进

(2)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

(3)使用电的新发明不断涌现:电灯以及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3、电气革命的影响

(1)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并产生了垄断组织

(3)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 ◆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①原因:军事上的需要

②诞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③发展: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即WWW。

2、互联网的功用

提供文件传输、电子信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

3、互联网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实现源共享

②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③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识经济的兴起

④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2)负面影响: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影响着经济的安全;

②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③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世界更加动荡不安。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网络,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造成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 ◆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对其一无所知;鸦片战争一败涂地。

2、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

①活动: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评价: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活动: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在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元量限公有2bb4广技8764a5cf软优件秀科-东慧68b0a390上点ef080e46网升司9394途学 ② “师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③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④此书地位:《四洲志》纯是一部译作,而《海国图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此书出版后传入日本,曾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的作用。

3、影响

(1)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 ◆ ◆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

2、代表人物: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3、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6、结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破灭,“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失去原有的意义。

7、败因:未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封建制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注定破产。

◆ ◆ ◆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初)

背景

(1)政治: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瓜分高潮

(2)经济: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

(4)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代表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

(1)康有为

①活动:

A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B撰写《新学伪经考》。

内容;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扼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C撰写《孔子改制考》

内容: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②理论特点:“移花接木”——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作用:康有为的这些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④评价:“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

活动:发表《变法通议》。

内容: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

活动:发表《天演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即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3、实践: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1)结果:最终失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除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所有新政全部都被废止。

(2)败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太过脆弱,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影响:

(1)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2)评价: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 ◆

一、《新青年》的诞生

广东网优-学e4ef59f37b36限公4fc4司9394慧68b0a390上点ef080e46件秀升有2bb4学西技8764a5cf科法a069元量软法4f3f途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3)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1)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新青年》

(3)基地:北大

(4)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 ◆ ◆

二、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1、内容

(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评价

(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 ◆ ◆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期的新文化运动)

1、原因

(1)国内:

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

②新文化运动造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失败;

④爱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积极努力。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3、代表人物:李大钊(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4、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主要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首倡社会主义。

(2)第二阶段:五四运动以后,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具体表现:

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等

③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④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