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六)

2018年01月18日 浏览: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 ◆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孙中山的个人努力。

2、提出

(1)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含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地位:前提

(2)民权主义

纲领:创立民国

含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地位:核心

(3)民生主义

纲领:平均地权

含义: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技优学的公东司件有升途453c慧d02e软限科网学-元广

地位:补充和发展

4、评价

(1)进步性

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 ◆ ◆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 ◆ ◆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2)接受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实行三大政策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4)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新三民主义

(1)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新民族主义

含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新民权主义

限学的技ae16径广软元东83c0有科公-学优升件网学途453c司慧d02e 含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新民生主义

含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评价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与中共革命纲领相比,新三民主义缺少的内容: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社会主义。

(4)影响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 ◆ ◆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1、背景

五四运动时期: 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

3、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6)——萌芽时期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理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初步形成

(1)著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

(2)理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 ◆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937—1945)——基本形成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理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即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整 。

(3)确立:在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 ◆ ◆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公慧d02e软东83c0科4d32优学升途453c件a0cf网学费-学b8e8有元得技ae16径广的限4061的司d6963913学的

1、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

(1)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

(2)理论: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以后)

(1)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3、其他独创性理论

涉及内容:军队建设、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

◆ ◆ ◆

四、历史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对象:“两个凡是”

(2)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1)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1)时间:1978年12月

有慧d02e件a0cf限4061的公软东83c0途453c网学费b3de1da2司d6963913得升-学b8e8元得科4d32fede72da优学学的广的技ae16径

(2)内容

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改革开放。

(3)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

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

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

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三个有利于”: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体系完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

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中共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创立的过程

(1)2000年2月明确提出

(2)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学的4955件a0cf是b41b广的d0d3f12a升径途453c东83c0-学b8e8软根司d6963913得优学量限4061的科4d32fede72da慧d02e费公技ae16径有434e元得05fb网学费b3de1da2

3、内容

(1)“三个代表”含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4)本质:执政为民

4、历史影响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