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七)

2018年01月19日 浏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3)目的

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4)成果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 加强了国防力量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 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世界第五个)

2、载人航天的发展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3)2003年,“神舟5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简介

袁隆平(1930.9—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贡献:1973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3、意义: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选育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我国计算机的研制:

(1)背景: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开始: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成就: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名为“银河一I号”。

(4)地位: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5)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

广东ae07高智优4dc3升4364司件8e43限径4d6e公心软有元b7ed科技9ca2途高网-智学be3d慧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3、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4、影响: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5、成果:硕果累累

(1)文学:老舍——《茶馆》(话剧);郭沫若——《蔡文姬》(历史剧);杨沫——《青春之歌》(长篇小说)等。

(2)期刊: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

(3)电影:电影创作步入一个辉煌时期——“难忘的1959年”,杰出的故事片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表现:王蒙的小说《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等都受到政治批判。

3、结果: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优4dc3804a90d1慧科软4298学be3d广东ae07高智技9ca2限径4d6e4ec9司有升4364件8e43网智途高-智径元b7ed心公心 三、艺术的春天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

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指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③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

2、内容

(1)文学作品

①“反思文学”:茹志娟1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叶辛的《蹉跎岁月》、古华的《芙蓉镇》等。

②“伤痕文学”:刘心武的《班主任》、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冯翼才《铺花的歧路》、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③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和《开拓者》、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和《浮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

(2)影视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和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3、结果: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新中国成立初期

(1)方针

①“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技9ca2839f9785费学be3d5ae9749f司b339的公心术限径4d6e4ec9心东ae07高智元b7ed心有学4d44途高升4364慧的科7eda721a软4298件8e43-智径广445f网智4133术优4dc3804a90d1

(2)成就

成功将半殖半封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时期

(1)方针

①全面建设时期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②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

(2)成就

①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动乱: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 20世纪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改革开放之初

(1)方针:优先发展教育

(2)措施: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东ae07高智元b7ed心公心术网智4133术途高技9ca2839f9785费软4298a4ca优4dc3804a90d1学be3d5ae9749f-智径有学4d44457c习4e71限径4d6e4ec9心95ec点件8e43费司b339的习升4364慧的广445f295b科7eda721a

2、20世纪80年代

(1)方针:提出教育“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改革

(2)措施: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对高等教育,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3、20世纪90年代

(1)方针:科教兴国

(2)措施:高等教育——实施“211工程”计划;社会教育——国家启动“希望工程”,教育投入和办学力量多元化;西部教育——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中心,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