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古诗文阅读(22分)
(一)古诗阅读。(8分)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将要赴任之地,是四川少数民族聚居之地。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
1.该诗首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3分)
答:
2.这首送别诗的意旨是惜别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
(二)文言文语段阅读。(14分)
3.断句。(用“\”线给划线的文言文断句)(4分)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日: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4.翻译《论语》中的两则文字。(10分)
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5、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从结构上说,______________;从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
6、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⑴“榜纸那么大那么长”一句意在强调什么?
答:
⑵作者说,“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在作者看来,这钟声对张继起着什么作用?
答:
⑶倒数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某一种心情”所指的是什么样的心情?
答:
7、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8分)
答:
8、文章最后一段说:“……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请你根据这句话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二个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8分)
途广f3f1秀升48e9司ab1c458a点软根科的网秀费有术东-智学方a73c件5521优点4e31元公4f07c4c08c5144d7限技秀9629慧29c9
答:
三、作文(50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一天,有个富翁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言下之意是希望儿子珍惜自家的富裕生活。殊不知,儿子却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里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你对“贫穷与富有”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想和认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编造虚假事实论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高校自主招生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22分)
1.(示例)①虚写(想象):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虚写李使君将要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②互文见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气象阔大。③视听结合: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
解析:此诗意在劝勉,因而开篇就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首联从大处落笔,颔联则从细处着墨,颈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尾联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勉励李使君。这首赠别诗前两联遥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写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
要分析首联写法上的特点,先弄清楚写的是哪里的景,然后抓住诗中具体的景物分析写法,要分析其对描写景物、创造意境等的作用。
2.(示例)不是。这首诗的意旨是劝勉。诗人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革新教化,恪尽职守,有所作为;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枉费梓州环境之美、民风之淳。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赠别诗的主题是不是“送别”,不能凭空乱说,要分析每句诗的内容,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作品的标题、作品后面的注释也不可忽略,因为它们往往暗示或直接交代写作背景等,使读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窥见作者的创作意图。
3.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彰显我们的名声。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说了赵国与齐、楚的利害关系,再加上我们非常熟悉的“唇亡齿寒”的成语,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点断要借助于文言句式、虚词、对称句等,才更易准确作答。
4.(示例)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说一件事就可以推测知道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罢了。”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赞同你的话,你是不如他啊!”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仍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琢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了。”
解析:首先应把握文章内容。第一段显示了孔子对颜回的赞美。第二段显示了对子贡的赞美,同时,并没有否定子贡的说法,而是更进一层进行了解释。然后利用增、删、换、补、调、贯等方法,尽可能直译。翻译出的文章要力求符合“信、达、雅”的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5、(6分)从结构上说,此句由写张继京城落榜转而写他枫桥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过渡(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说,此句烘托了张继落榜后希望尽快摆脱令他羞愧沮丧的严酷现实,寻求精神超脱的急切心情。(每点3分)
6、(6分)⑴张继的失意、沮丧。 ⑵警世和鞭策。 ⑶遭遇挫折后的失落、沮丧心情。
7、(8分)含义:“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落榜失眠而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故作者用“不朽”来修饰“失眠”。(3分)
好处:①“不朽的失眠”体现了作者命题之妙,这样命题,易于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②借肯定“失眠”来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如果没有失意的张继,也就没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没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没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枫桥夜泊》。(5分)
(此题回答时要紧扣“不朽”,如果这样答“不朽”也对:“不朽”的不单纯指那场“失眠”,而是“失眠”所引发的创作欲望,是诗人感极而发的传世佳作。可以说,不朽的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不朽的就是这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其他说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
8、(8分)(此题为开放题,观点合理、论据正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暂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真正的强者应乐观豁达地笑对现实,创造不朽的人生。(3分,意思符合即可)
论据:(5分)(教材中诸如孔子、孟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史铁生等人的人生经历均可作为论据,但应注意扣住类似“人生挫折”“事业成功”“不朽”等关键词,概括叙述)
三、作文(50分):
限软根的技秀9629件5521司ab1c458a点东网秀费广f3f1秀bba9公4f07c4c08c5144d7升48e9学方a73c途-智有术435d科的慧29c9元的优点4e31 9.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要求以材料为范围,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在审题、立意和选择材料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思考。
(1)抓住材料的本质内容。写新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知道材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材料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不偏离题意。一般情况下,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来思考:材料写的是谁?他干了什么?很明显,本材料主要写了富翁与他的儿子对农场最穷的人家生活的不同认知和理解。
(2)紧扣关键词句审题。在材料中,总会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或者语句,这就是我们立意的关键词,我们要分析挖掘它们所包含的深层意蕴。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贫穷”与 “富裕”,关键句子是“希望儿子珍惜自家的富裕生活”和“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两句。这就告诉我们要重点分析父子对贫富截然不同的认识。财富是相对的,在孩子的心中,财富就是拥有大自然;在成人的心目中,财富又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3)围绕材料中心内容选择侧面、角度立意。“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我们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谁又能说得清楚?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或许我们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新材料作文可写的内容和角度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从中选定一个来写。本材料作文的立意可以这样思考: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哪几个意思?原材料作者的本意是什么?怎样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清晰而简洁的观点?通过以上分析,这则材料可以从教育子女、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自然等角度来思考。
【例文】
安贫可以乐道
同样是在乡村,父亲看到的穷人生活不如自己家的富裕,他要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家是多么富裕。而儿子看到的是自己家的豪华游泳池不如乡村的清澈小河,自己家的豪庭不如乡村的大片的农场,自己家的高悬的漂亮灯盏不如乡村满天的星辰。父亲本想教育儿子要珍惜当前所拥有的财富,儿子却深感自己家的贫穷。这是因为父亲的富有是基于金钱,而儿子的贫穷是失落于精神的贫穷。可见,精神的富有是多么重要。即使物质贫穷,但并不妨碍精神的富有,所以贫穷也可以富有。
古语说“君子安贫乐道”,这是很高的境界。也是说有见识的人追求的是精神的富有。纵然贫穷我也可以富有,因为我与自己精神的快乐同在。纵观历史,那些流传下来的真正财富,大都是注重精神境界的士人创造的。就说吕不韦和卓文君,流传下来的只有《吕氏春秋》和《白头吟》。是的,钱财易散,只有精神是永恒的。
可是我们现代人有很多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忽视了精神,很贪婪地一路追求财富,一路上也遗失了自己的快乐与自由。等到自己所谓功成名就再回首时已百年身,精神上惘然若失,快乐也丢失在追逐物质财富的路上,压榨在生活的夹缝中。那个富翁爸爸,最终也许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飞机头等舱和五星级酒店之上,而孩子就凭着自己快乐和自由的心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上的快乐。 一个人就霸占了天下才华储备百分之八十的曹植曾感叹:“名秽我身,位累我躬。”以他的地位和境界,大概体悟到了真正的精神快乐是不能建立在名位这些稍纵即逝的事物上的。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的心态,即使物质上是贫穷的,但精神上也可以是富有的。可见,精神的富有是取决于心态,我们不能仅仅追逐物质的富有,而遗失精神的快乐。
倘若把这位富翁爸爸放到乡间生活,他是绝对不会感到快乐的。因为追求太多太久的物质利益使他早巳感受不到贴近自然的幸福了。正如这个城市里的千千万万的你我一样,居住于这般的石头森林恐怕也已感受不到自然的气息,况且还有那么多人为了这森林中的一格铁窗奋斗终生。他们是感受不到自由和幸福了。那么走吧,离开喧嚣的繁华的纷扰走进清新广阔的天地,让所有干扰都蒸发成水汽,像那个孩子一样,成为精神的富翁,即使贫穷也可缠绕成精神的光环!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用心贴近自然的时候,他才是最贴近自己。当一个在名利场中摸爬滚打的人走在山间明月与清风之中,他是否能轻易地感觉到灵魂游荡于边缘时的孤独呢?可见,精神的富有,还在于用心贴近自然,反省自我,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反思自己精神的收获和付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倘若我们保持这样一份宠辱不惊的心态走进最本真的自己,那么即使我们物质上贫穷,我们也可以很富有。追逐名利也许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成就感的喜悦,但只有保持心态的平和和自由,保持最本真的自我,我才会更快乐,精神上更富有。
【点评】作为考场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强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材料叙述、事例选择信手拈来,阅读面、知识面较为广泛。使用了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假设分析、前后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内容丰富翔实,再加上句式的变换、修辞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语言表现力。文章观点鲜明突出,观点与材料联系极为紧密。在首段对材料分析后直接引出:精神的富有是多么重要。接着紧扣材料从正反对比论证中通过历史文化事例与现实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证“精神的贫穷比物质的贫乏更为可悲”的道理。巧妙引用名言展开道理论证,内容充实,使文章主题立意更上一层楼。另外,本文语言明白晓畅,文采飞扬,某些文句颇有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