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不能理解为“喜欢和重视迁移”。
2.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不能理解为“没有长处”。
3.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刊,古代指削除错字;不刊,不可更改。不能将“刊”理解为“刊登”。
4.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也说一文不名、不名一钱。不能理解为“不值一文”。
5.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在也指一言不发。不能只关注“赞”。
6.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不能将“训”理解为“教训”。
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等神情。不能理解为“懒得拿正眼看,不屑一顾的样子”。
8.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不能理解为“过去很长时间”。
9.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不能只关注“差”。
误用示例: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10.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不能只关注“尘埃”。
11.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不能只关注“盟”。
12.春意阑珊:春天的气象将尽。不能理解为“春意盎然”。
13.大方之家:指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人。不能将“大方”理解为“不吝啬”。
14.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不能理解为“将事情放大”。
误用示例: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2014·浙江卷]
15.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理解为“登上高山感到自卑”。
16.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说升堂入室。不能理解为“走进房间里”。
件途东学广475c费司技cde3学升科优公有网限元-慧软 17.电光石火:闪电和燧石的火光,比喻事物转瞬即逝。不能理解为“光明”。
18.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犯,触犯;校,计较。不能将“犯”理解为“犯错”。
19.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见于《晋书·谢玄传》)。形容惊慌疑惧。不能理解为“风的吹拂、鹤的鸣啼”。
20.瓜田李下: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后“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不能理解为“瓜田边、李子树下”。
误用示例: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21.毫厘不爽:形容丝毫不差。毫厘,指很小的长度单位。爽,差失。不能将“爽”理解为“爽快”。
22.河东狮吼:比喻嫉妒而泼悍的妻子发怒撒泼。不能只关注“吼”。
23.呼之欲出:①指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不能理解为“叫他,他就会出来”。
误用示例: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24.画虎类犬:比喻模仿得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也说画虎类狗。不能只关注“类”。
25.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不能只关注“微”。
26.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不能理解为“江河向下流淌”。
误用示例: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27.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不能将“假”理解为“放假”。
误用示例: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的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28.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不能理解为“事物具体而细小”。
29.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不能只关注“圈”“点”。
30.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莠,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人。不能只关注“不齐”。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不能只关注“禁止”。
32.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不能将“爽”理解为“爽快”。
33.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见于《晋书·文苑传》)。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不能只关注“纸贵”。
34.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不能理解为“死得悲惨,连棺材和坟地都没有”。
36.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见于《庄子·养生主》)。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不能理解为“没有整体观”。
误用示例:针对目前气温较高的情况,专家指出,对天气的观察不能目无全牛,而应该从全国的卫星云图上做长期的观察。
37.片言只语:个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也说只言片语。不能理解为“语言简洁”。
38.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寒天将至。火,星名,大火,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此时酷热开始减退,天气渐渐地凉了起来。不能理解为“天气热”。
39.期期艾艾:形容口吃。不能理解为“焦急期盼”。
40.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不能只关注“责备”。
误用示例: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2013·大纲全国卷]
41.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不能理解为“吃人的血肉”。
误用示例: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42.三人成虎: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城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用“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不能理解为“人多力量大”。
43.铩羽而归:失败归来。铩羽,翅膀被摧残,比喻失意或失败。不能只关注“归”。
44.首当其冲:指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不能理解为“冲在最前面的或首要的”。
误用示例: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45.首鼠两端: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语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首鼠,踌躇。不能理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46.叹为观止: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说看到这里就够了,再有别的乐舞也不必看了(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后来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也说叹观止矣。不能只关注“叹”。
误用示例: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2014·大纲全国卷]
47.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不能只关注“空”。
48.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不能将“危”理解为“危险”。
49.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不能将“点”理解为“标点”。
误用示例: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50.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不能理解为“多灾多难”。
软智4789技cde3学网心公4c18升4b52方5abaa4c1得东2d68习慧点元7a17a8a3学根上的是件25fcbf16司广475c费有8833途优习限a46c1769a62081b6-4dca科6d82 51.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不能只关注“捐”。
52.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创作歌曲的人和地方),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不能理解为“乡下人”。
53.薪尽火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不能理解为“传递火把”。
54.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不能只关注“相关”。
55.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不能理解为“守信用”。
56.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不能只关注“不容”。
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
1.筚路蓝缕:《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也作荜路蓝缕。
2.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3.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4.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5.从一而终:指女子只能从属一个丈夫,夫死终身不得再嫁。
误用示例: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6.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后用来指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误用示例: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7.豆蔻年华: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8.耳鬓厮磨:指两人的耳朵与鬓发互相接触,形容亲密相处(多指小儿女)。
9.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后来用“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
10.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
11.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也说神工鬼斧。
12.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与精神。
13.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14.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15.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高妙、和谐。
16.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17.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
误用示例: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18.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一样高,以表示尊敬(见于《后汉书·梁鸿传》)。后人用来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19.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
20.历历在目:指远处的物体或某种景象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误用示例: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2013·大纲全国卷]
21.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莠,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人。
22.美轮美奂:《礼记·檀弓下》里说,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武建造宫室落成后,人们前去庆贺。大夫张老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示例: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其象形功能不但便于人们理解记忆,而且衍生出美轮美奂的书法艺术,这是很了不起的。
23.妙笔生花:形容文笔好,善于写作。也说梦笔生花。
24.南腔北调:形容口音不纯,掺杂方言,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
25.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26.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27.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误用示例: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28.青梅竹马: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29.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
30.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
31.如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也说如坐春风。
网心元7a17a8a3学软智4789东2d68习限a46c1769a62081b6途公4c18秀-4dca量技cde3学司升4b52方5abaa4c1得bfb746c5优习科6d82b804习有883345a79b08广475c费学根上的是件25fcbf16慧点
32.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后用来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
33.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34.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35.石破天惊: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使人震惊,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36.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37.韦编三绝: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38.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39.相濡以沫: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语见《庄子·大宗师》)。后用“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40.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41.行云流水:飘浮的风,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
42.摇旗呐喊:古代打仗的时候,后面的人摇着旗子呐喊,给前面作战的人助威。泛指替别人助长声势。
43.以一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44.一挥而就: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诗文、书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
45.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46.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误用示例: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47.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
48.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也说发聋振聩。
49.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50.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