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全国II卷(语文)-语言表达

2018年12月27日 浏览:
2018年高考全国I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_________17_____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18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19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20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21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有技途司8d55软量-高东慧科升e4d6a398网限西量公优8e23元9c6f广件学 17. 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豫剧,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8. 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科b46c途b774866e慧元9c6f技限西量东广-高升e4d6a398网软量件有上0dcd学是优8e23ea16费公司8d55

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答案】17. C 18. C 19. B

网秀有上0dcd是软量慧4d7c15e72b6a公东5b0807019167科b46c元9c6f优8e23ea16费5d506238广学是量途b774866e件限西量升e4d6a3989daa秀技是高司8d55-高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能力。将病句、连贯、成语三大题型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引导考生在理解具体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降低了答题的难度。

做这道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段,在特定的语境下分析词、句的准确表达,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从而避免了脱离文本随意分析的错误方法。

17.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文的逻辑可知,这段文字谈创新对于戏曲发展带来的影响。A项,阐述戏曲发展的制约因素B项,阐述戏曲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强加因果D项,创新缺失对......起作用。一般“起作用”体现为好作用,这里表述不合事理。只有D项表述与上下文最连贯。

18.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这道题用排除法,首先我们知道戏曲应该是在复制和模仿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寿终正寝”是自然而然的不受影响的,最后灭亡。所以应该选择“无疾而终”,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名垂青史”是长时间的影响,“名噪一时”是某个时期名声大。此处应该选择历史上一直有影响的艺术大家。“兼容并蓄”是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保存起来,“博采众长”是去采纳,在文段中通过“胸怀”“眼界开阔”“探索”,艺术大家的选择是采纳各个大家的优秀品质。“按图索骥”是守成规,“照猫画虎”是一味模仿,通过全文角度来看,是跳出模仿,不满足于模仿。因此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将病句放入文段中,强调的是分析病句的语境意识。首先应判定病句是一个复句,重点考查考生对句间关系以及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辨析。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眼花缭乱”作定语成分,应该是“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排除AD。B、C的区别在于B多加了“这样”。C项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探索”的主语,而B项第二个分句“这样”是可以做“探索”的主语的,所以B的表述最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