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说课稿 >正文

政治必修三《体味文化》说课稿

2018年12月03日 浏览:

体味文化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体味文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内容《文化与生活》模块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节内容。学好本节内容是识别各种文化现象,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分析各种社会现象,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力量。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归纳文化的含义,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通过对文化力量的讨论,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有途26b8升点限得智习件公423f司东b299c58b慧f93b优da92广学元网技径-6bf0软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味到文化的内涵与力量,从而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树立起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作贡献。

(三)本课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

1、结构特点:导入新课—感受文化—认识内涵—体会作用—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重点:文化的内涵

3、难点:文化的内涵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1、教学设计的理念:始终贯彻“以认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理念,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去体验、观察、讨论、质疑、探究,并发表自己富有个性的观点。

科元智学dd954009限得智习广技径点东b299c58b887d途26b8网升点费件方优da92c225慧f93b软费-6bf039c145680f79469740dc司高公423fb96fff8a有学 2、学生情况分析:高中生的认识能力较强,但对哪些是文化现象不一定能够正确分辨出来,而且大多数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3、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二)学法分析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解决探究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观看2008奥运会开幕式的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体味文化。

(二)学习新课。

1、文化“万花筒”。对于这一问题,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一是展示从汉代到当前的服饰图以及一组建筑图片,然后提出思考题:从汉代到今天的服饰文化,从中国的南方建筑到北方建筑,以至外国的建筑艺术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文化“无时无处不在”。二是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就在自己的身边。三是展示中国的欢庆春节和美国的喜迎圣诞图,安徽的黄梅戏和四川的川剧图,从而使学生在比较中体味出不同的文化环境会产生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并组织学生讨论发言“你是怎样看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对我们自己的民族节日却不怎么感兴趣这种现象的?”从而增强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2、文化是什么,即文化的内涵。这是本框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这一重难点的突破,我通过四个问题的设计与学生讨论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4)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网软费ab7b司高智科-6bf039c145680f79469740dc升点费元智学dd954009学慧f93b方技径点东b299c58b887d限得智习件方公423fb96fff8a有广费b2c48ec1445a优da92c225途26b8

3、文化的力量。为了使学生能辨证地分析文化的力量,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1)是不是任何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2)你在听或唱国歌时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这样,学生在对比中学会辨证地分析文化的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赏析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装自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关于课堂练习,我准备了5个针对性比较强的选择题,从而加深巩固本框题的重难点知识。

最后,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展示本课知识结构,指出本框题需重点掌握的问题,结束本课教学。

课后作业,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辨析的题目:文化是人们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小结:本框题的教学,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力量,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