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频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新决策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018年03月20日 浏览: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背景

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

②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内容:

①概念:

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广。

作用:

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其他改革措施

①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②农村税费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式

国有企业改革

背景: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①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

②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①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1992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史实:

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技智优途广45ef慧e078升公-科48db网软元件541071f4东径有方司根d6b34d5e学限

②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融入世界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意义: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①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②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

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

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③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

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

意义“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

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4.意义:

软东径慧e0787cfc46213229c1c9件541071f4广45ef49f1途-点点有方优4e830052科48db得8760技智学径限公升司根d6b34d5e网元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础。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②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过程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代表的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是美国孤立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

③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大的发言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过程: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的发展,许多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西方国家对中国长达20多年的封锁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①提出和平与发展战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②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具体表现为实行不结盟政策;(就是中国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因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受制于别人,就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中国同任何国家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形势的稳定。)

③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④积极开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①谋求国际热点地区问题的公正解决;

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推动裁军;

④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席位;

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

㈡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重视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3.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优4e830052慧e0787cfc46213229c1c9-点点东径升3f76学径c10afcff西司根d6b34d5e根4283是有方公软的途科48db得8760bdf2件541071f4网53c4根元技智限是b46dac8d广45ef49f1

4.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组建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