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

2018年03月30日 浏览:

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⒈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是法律赋予的。

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宗旨、作用

⒈性质: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⒉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⒊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⒋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它并不是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者,国家重大事务由全国人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不负责具体国家事务的管理,管理国家具体事务的职能由“一府两院”行使。

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

含义

就是遵循共产党 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 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 ,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就是坚持 为人民 执政、 靠人民 执政,支持和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和完善 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和健全 民主集中制 ,以发展 党内民主 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 爱国统一战线

就是 坚持依法治国 领导立法 带头守法 保证执法 ,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 法制化 规范化

地位

科学执政是 基本前提

民主执政是 本质所在

依法执政是 基本方式

核心

强调遵循“三大 规律

强调发扬 人民民主

强调贯彻 依法治国 方略

要求

要认识并掌握 客观规律

一要坚持和完善 民主制度 ;二要坚持和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带头 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并 支持 和保证国家机关 依法行使职权

原因

是由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党肩负的历史重任所决定的。

是由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 社会主义 法制体系 法治国家 的要求;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 始终发挥 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面的 领导核心 作用。

联系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

组织领导

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明确的 政治任务 政治目标 政治方向 ,规定实现目标的 步骤和方法 ,制定正确的 路线 方针 政策 ,并经过法定程序 上升为国家意志

即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 思想觉悟 ,使其懂得党的纲领和路线,懂得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并自觉的贯彻执行。

即充分发挥各级 党组织 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的 先锋模范 作用,来 带动 影响人民群众 ,从组织上 保证党的纲领 路线 ,国家的 宪法 法律 付诸 实施 ;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并 向国家机关推荐 德才兼备的 干部 ,以成功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就组织领导是统一而不可分的,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 领导 方式

党的 执政 方式

含义

党的领导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对 国家事务 进行 领导 的形式、手段、方法和途径的总称。

党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 执掌 控制国家政权 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的总称。

内容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联系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所体现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㈤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解决的问题

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进一步 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问题, 创造性地 回答了在长期 执政条件 下,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

科学地回答了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 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是邓小平理论的 核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要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核心

本质

精髓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是邓小平理论的 精髓

本质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

联系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⒈原因:

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除了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⒉表现: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㈦民主党派

⒈性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⒉概况:民革、民盟、民进、民建、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

㈧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⒈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⒉主要内容:

⑴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民主党派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反对党和在野党,而是参政党,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具有法律规定的参政权的党派。

⑵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在政治地位上,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⑶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互相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⑷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⑸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性质: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也不是政党,更不能把它等同于我国的政党制度。

②组成:除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③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政治协商

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 重要问题 在决策之前进行 协商 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

对国家 宪法 法律 法规 实施 ,重大 方针政策 贯彻执行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参政议政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 问题 ,开展 调查研究 ,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 中国共产 国家机关提出意见 建议


◎我国做出重大决策的一般程序: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议、发展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这个过程要与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国务院制定草案,这个过程要征求人民群众、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保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交国家权力机关审议,同时向全国政协征求意见→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全国实施。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⒊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⑴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不是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

⑵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有利于推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

◎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样人民政权就要丧失,社会主义制度就要被颠覆,必将造成社会的倒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


中国共产党

民主党派

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基础

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现阶段以各界知识分子为主。

地位

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参政党

联系

政治上,执政与参政、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事业上,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监督上,互相监督,更加强调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性质

我国人民 行使国家权力 的机关。

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 重要机构 ,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 ,是我国 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职能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产生方式

人大代表由人民 民主选举 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 民主协商推荐 产生

联系

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都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体现;都有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

全国人大

国务院

人民政协

区别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但不直接行使国家职能,它是政治组织但不是国家机关。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在国家机关中处于最高地位,但不能代替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决定的行政工作部分,行使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联系

中国共产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大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的政治领导;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国务院根据党的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都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政策、主张经全国人大的法定程序审议通过才能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