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频知识点——近代社会的民主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8年03月08日 浏览:

近代社会的民主实践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

①需要以法律形式巩固民主共和政体;

②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革命胜利果实

2.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3.意义

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历史背景

①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

②形势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

③思想基础:洋务运动中形成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抵御外国侵略,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变革政治制度。

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积极推动:他们逐渐形成了变革现状的思想,并进行了积极的宣传鼓动。

主要内容

①康有为:托古改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梁启超:兴民权、提出新民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制

2.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①提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

②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强调各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是给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的个人与团体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主张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③把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和考试与监察权)

康有为、梁启超民主思想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

主张用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主张自由、平等、博爱;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手段:康、梁主张改良;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

政体:康、梁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用:康、梁思想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戊戌变法

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

慧e942c903软司有1713bacd限量秀技-途广1d94网科元升件东学公优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C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1898)

变法的内容: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㈠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1.民主思想的传播—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改良派的主张 君主立宪

革命派的主张 民主共和

①中心:

围绕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展开,即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等。

②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进行的论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影响:

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民主建设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没看到君主专制势力的顽固。

革命派:主张民族民主革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日益占上风,有力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但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反动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

2.清政府的反应—《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908)

背景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使清朝统治者感到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②日俄战争中“立宪的”日本战胜了“专制的”俄国的刺激;

③改良派的广泛宣传、推动,实行民主宪政的呼声越来越高。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颁布:1908《钦定宪法大纲》

主要内容

①积极方面

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这就使君主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

②消极方面

宪法钦定,皇帝的权利很大,如大纲宣布皇帝有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议院、政府、法院只能协助。与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相去甚远。

评价:《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①大纲虽然规定皇帝有很大的权利,但君主的权利毕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相对于以前的君主专制而言,是进步的。

②是清朝实质性宪政改革的开始,规定了清末宪政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一次制度的创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中国宪政运动的起点,是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的开端;

结局:

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表明预备立宪的破产

限量秀慧e942c903件东升优技广1d944cc0科网途有1713bacd上软司4cc5公学-元 ㈡辛亥革命中反对专制的斗争

1.封建政府的瓦解: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爆发

2.共和政府的雏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

3.共和制建立的标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①主要目的:

防范袁世凯的专制,确保中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②主要内容:

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参议院的权利和严格修宪程序;

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③主要原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信仰等自由→自由平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三权分立

④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⑤历史地位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4.帝制的终结:清帝退位(1912.2)

㈢袁世凯专权和帝制复辟

五四运动内容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

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运动后期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结果: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②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③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立党的奋斗目标。

2.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中共二大确立民主革命纲领,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第一次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标志: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目标的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起来。

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

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①概况:

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毛泽东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意义:

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软途4957学网技东3b7a393c慧e942c903智高司4cc5优学术升a9e0405c公有1713bacd上科术限量秀件广1d944cc0bbf3-8414元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

①原因:王明“左倾”错误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北上,进行长征。

②过程: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③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为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

2.遵义会议:

背景:由于左倾错误,红军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省遵义市。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 “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

纠正了“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共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

1.日本占领东三省(九一八事变)

2.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

3.第二次国共和作实现

在中共的积极努力下,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随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国共联合抗战

初期:国民党: 正面战场(主战场):片面抗战路线

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路线

相持阶段:敌后战场(主战场)

5.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5月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7.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

日本: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国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1.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实践

①“三三制”原则

实施目的: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内容:在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日民主政权。

意义: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推进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使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减租减息

含义: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意义:减轻了农民负担,也保护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双方支持抗日民主政权和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战。

2.抗战胜利后围绕战争与和平、独裁与民主的斗争

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②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为了尽力争取和平建国,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派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方针,签定了《双十协定》(1945年)

③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反映了全国人民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愿望。

④第二条战线

-8414d62f途4957广1d944cc0bbf3是科术f7c7升a9e0405c2ebb0c7ed6f63feb优学术487d技心有1713bacd上件心东3b7a393c网费公限量秀学慧e942c903智高元司4cc5软

全面内战爆发后,共产党在国统区领导了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1945年)

原因: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毛泽东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结果:签定《双十协定》、召开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2.解放战争(1946—1949年)

①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共产党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又粉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果: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1949年4月国共北平和谈破裂;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开国大典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 北平——准备建立新中国、通过《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临时宪法)

2.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国内:

①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国际: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