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年)
政治:
1.列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等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与领土丧失,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外敌入侵面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抗
3.清政府曾试图自救维持统治,但由于拒不改变专制政治体制,改革均失败,清政府最终被推翻;
4.民族危机,内忧外患,引发各阶级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
5.总体趋势表现为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追求
文化:(文化方面扩展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
1.解放思想,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求真理,西学东渐,救亡图存;
2.救亡与启蒙两条线索交织
3.始终存在思想分歧,前期是要不要学西方科技,中期是改良君主制与革命共和制之争,后期是如何评价中西思想文化,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之争
4.从内容上看,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器物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5.从群体看,从官员地主阶级(林则徐曾国藩)到知识分子(康梁)到青年学生(五四运动)。
经济:
1.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商品倾销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无产阶级产生;
2.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迈出中国工业化第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3.在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政府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列强争相对华资本输出,且享有免受内地税等特权,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随着外来文化冲击和社会政局更替,中国人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优81c4智技有广软方术东科网2d52学b2d7途限-件元慧公司f36d升
二、民国前期的近代化转型(北洋政府时期 1912-1927)政治:四股力量三件大事
1.本阶段国内存在四股力量:
①清末代皇帝宣布退位,满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
②北洋军阀统治开始;
③四股力量主角是革命党对北洋政府的斗争,初期北洋军阀处于优势,但最后被共产国际、中共支持的国民党打败;
④中共成立登上政治舞台,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与国民党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但在北伐节节胜利时,国民党发动针对中共的反革命政变,中共被迫走上独立武装革命道路。
2.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民主化之路脆弱而曲折;
3.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成立;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社会生活
1.中华民国成立,列强忙于一战,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2.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具有民主性、革命性和不平衡性;
思想:
1.多种思想并存: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
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传统思想文化向近代转型
3.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三、民国后期近代化的曲折历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9)
(一)土地革命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政治:中国革命重大转折,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对峙;日本局部侵华。
(2)经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优81c4智元技cef784f5径术软方术989e学b2d7件科限网2d52有4716公是697071ef东根4304途f9f8升慧efca得广术司f36d- (3)思想:“工农割据”思想(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政治: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2)经济:民族工业走向萎缩,大批企业内迁。
(3)思想文化: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反抗意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思想。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政治: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和民主而努力,政治斗争是国共斗争主要形式。国共关系由合作再到对峙,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经济: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制民族工业,使之陷入绝境。
(3)思想文化: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农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