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交流互鉴不仅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在高等教育层面,“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被着重写入《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这将是英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跨文化交际课程恰能够促进高校承担国际交流合作任务、培养高端人才需求。
跨文化交际能力需求广泛开展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化教育的大趋势,具有时代的必然性。
首先,国际交流合作的最初体验表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上。全球经济的密切往来,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众多通晓国际事务、掌握国际交际语言、熟悉国际通行规则的优秀的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的培育是高等学校的职责,经济政策的落实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促成。
其次,国际交流合作实现的重要助推动力是技术革新和“互联网+”。新技术创新以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在世界范围带来了经贸、交往、见闻、信息的共同体效应,而国际交流合作不仅仅表现在单纯的经济方面,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都包含在其中。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的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能力是使技术革新、文化融合、经贸往来穿行于各国不同文化间的工具,从而实现更深入的国际交流。
再次,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促进了国际经济交往化,使得世界多数国家的人口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更加速了跨文化交际能力需求的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正式化和礼仪化的交流,地域间的域内外文化碰撞也应包含其内。席卷欧洲的难民问题、亚洲和美洲的技术人员流动,等等,都会敦促依靠跨文化交际实现沟通和理解,解决冲突,达成和解。
最后,国际交流合作成功的立足之本是世界的公平正义。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在交际过程中对对应国家的文化深刻理解。恰当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实现国际交流合作成功的基础。
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多重呈现
跨文化交际课程核心目的是培养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它是指一种在不同文化的交际者之间能够完成有效且得体的交际能力,从而在跨文化互动交际中能够变得得体有效的能力。它是一种在不忽视自身文化的同时,能够理解和适应目标文化的能力,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敏感性。有能力的交际被视为是既能够有效完成预期交际目标又适合于具体交际语境的交际。而国际交流合作为了达到交际目的,非常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元法4ae415a6科方8f54升途是-4813司费秀公西有4ed2点西学20ab4954限方东费得优ba3729dc件c5b6a3cb广软网d9195a194525慧技9e57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多种互相依存的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呈现,要想完成国际交流合作使命,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从知识层面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完成国际交流合作使命必须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衍生出来的国际社会背景。对对应文化的细节了解越多,越有助于交际顺畅。获取有效跨文化交际信息,首先应包含对方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和信仰,之后的深层次的信息获取还应该包含对方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权力距离判断、对不确定的规避程度等。
从情感层面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完成国际交流合作使命。由于国际交流合作的跨文化特殊性,交际者必然会由于其本身的背景文化、语言知识等原因产生紧张或焦虑,从而阻碍交际顺畅。因此,应该在从事国际交流合作的人群中培养乐于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性情和勇气,积极引导更多人群倾向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例如教授他们如何管控焦虑情绪、如何化解矛盾情绪,如何更好内化交际动力等。
从心智层面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心智是指人们对知识和情绪的实际运用能力,包括行为能力和技巧能力。开拓国际交流合作,需要明确当事人本身在文化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运用恰当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信息去实际开创交际空间,为成功的国际交流作铺垫。
提升跨文化交际人员的个性化和交际技巧。跨文化交际课程能够培训高端人才的强烈自我感、文化移情能力、管控焦虑的能力、以恰当方式展露自我情绪能力、交际中的细节关注能力、提升交际关系能力、展现尊重对手能力、团队合作与个人展示能力。这些个性特征将是进行有效国际交流合作的基础。
高校承担国际交流合作任务、培养高端人才,其最为根本的是要在思想上培养未来人才能做到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移情能力;掌握最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熟悉高端人才工作对方的历史与现状,深刻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身边出现的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文化成果进行阐释和评价;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体、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最终能帮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为了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专业课程,同时,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塑造承担国际交流合作人才时肩负了双重使命:第一重是延续中国本土文化命脉,并在与国际其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寻找交流的实质意义;第二重则应该守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和意趣,在传播的过程中弘扬中国文化,与国际其他国家实现互信互助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