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018年07月17日 浏览: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鸦战-1949新中国建立】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学慧术得优件径司公科技有af7e软广网限升9c4a元途446c-东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着

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2)饮食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房

升9c4a东广软f9690e5f公fcd5-b2e8网秀7b24优学a82e途446c是有af7e慧术得4e4f上的司学技法件径限科元

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3、社会风俗的变化

(1)原因: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表现: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学方元有af7e广优学a82e法网秀7b24公fcd5东893c升9c4ab82d科途446c是软f9690e5fcbc74a15慧术得4e4f上的-b2e8司得技法量限件径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

1、新中国成立后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社会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3)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椅子等必需用具。

(4)生活水平: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以后

元bdb4广学方径东893c-b2e8秀法1f30公fcd5司得限根优学a82e法科73a5技法量件径有af7e网秀7b24升9c4ab82d慧术得4e4f上的8eed软f9690e5fcbc74a15途446c是

(1)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衣着: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3)饮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4)住房: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5)休闲: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东893c有af7e学方径-b2e8秀法1f30慧术得4e4f上的8eedb385优学a82e法的途446c是公fcd5软f9690e5fcbc74a15科73a5限根升9c4ab82d16af技法量司得a46b网秀7b24智元bdb4件径广

(6)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