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概述:
汉初,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叔孙通制礼仪,陆贾、贾谊等让刘邦尊儒,融合诸子思想发展改造儒学,适应统治需要,扩大儒学影响力。汉武帝时最终成为统治思想同时开始经学化、政治化。汉宣帝、汉成帝时经学统治地位全面确立,经学与政治紧密结合,加强了经学对行政的干预和影响。
一、背景: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 原因:
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
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 内容:
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
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 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
③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1)地位: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揉合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并开始赋予儒家思想以哲学和神学的内涵。
(3)目的:满足汉武帝将君主权力绝对化、神圣化的内在要求。
(4)主要内容:
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3.内容:
①思想方面。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一些思想杂糅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更适合于统治的思想。如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进一步神化君权。此时期的新儒学思想得到了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②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学。
③教育方面。第一,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主要为儒家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第二,兴办太学,由“博士”负责讲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可到政府任官,打破了贵族世代为官的规矩,有助于社会平等。第三,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的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各地方得以推广,在民间也处于独尊地位。
4、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
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三.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措施:
①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②尊儒: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倡儒:武帝时期,中央设太学,用儒家“五经”教育青年子弟,太学生“学而优则仕”;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地方设郡国学校,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汉武帝以后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3.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
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
④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传播。
⑤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⑦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⑧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⑨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易混易错】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仅仅意味着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
错误。汉代新儒学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的思想。
技元法有途ab0b限eee26f1b广西慧东西学软西-公1c94网升26084ab9司科学件4d58优
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正确。秦始皇为巩固专制统治焚书坑儒,而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大一统而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二者都是思想专制的表现。
拓展:
一、比较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点
项目 |
先秦儒学 |
董仲舒新儒学 |
重点 |
讨论现实问题 |
讨论神学问题 |
功能 |
是对“真理”的追求 |
为现实政治服务 |
特点 |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
地位 |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
二、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也有积极作用。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