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交流首先要正确对待他人情绪

2018年09月27日 浏览:

奥雷柳斯说如果你对周转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借着感受的调整,可在任何时刻都振奋起来。

途科元费软有法慧公ce24039a升限技adc4a5c23dc1司东优件广-网学学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很敏感,喜欢观察他人,即使对方不说话也可以感受到他情绪变化,不但善于捕捉他人情绪变化还极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于:对细节敏锐度很高,并且会不受控制地对这些细节加以解读,在向他人求助时但凡对方有一点迟疑,你发达的雷达将会敏锐的吸收到并传递给大脑这个信息,然后你会想--他不愿意么?他勉强答应我的吗?他会觉得我很烦么?第二点,你会敏感的察觉到他人情绪状态,且对他人的情绪变化极其在意,对于交往密切的人的情绪状态尤其是负面情绪即使对方表面上很平静,你也能感觉到他们真实情绪的汹涌;由于你对他人的情绪太过敏感,并且自己也深受这些情绪的影响,因此你会不自觉地取悦他人以保证他人开心而让自身脱离紧张惶恐的状态。

那么,我们上述说的表现是正常的共情么?

我们先来看一下共情的含义,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共情通常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能力,一个具有共情的人在看到别人受伤害时,会有心痛的感觉,这不仅会阻止他产生伤害别人的动机,而且会使人及时控制住自己,使事态不至向更糟的方向发展。

慧c1d3a7e1元费f92f5ba4途东公ce24039a司dc8572bf网学4e91件西有法升限学广科方软智习技adc4a5c23dc1-优

那么答案很明显了,这样的情绪是过度的、异常的共情。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呢?

途限东技adc4a5c23dc13a9cc428软智习元费f92f5ba4件西有法习升科方公ce24039a学司dc8572bf网学4e91广e38e西-优慧c1d3a7e1 过度共情的产生可以是天生的,除此之外,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这种体质也会被“培育”出来。

一种是照料者的情绪是极不稳定且难以预测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常常处于一种持续的惊恐、焦虑、害怕的状态,这种感到危险、紧张的状态之中的孩子,会被迫学会对他人的情绪保持高度的敏感;

第二种则是照料者对孩子过于严苛的环境,他们会努力的去取悦他人的情绪以获得别人好的评价。

技adc4a5c23dc13a9cc428秀772dd4b9软智习7b1f学47cf科方是公ce24039a91b5升广e38e西限司dc8572bf途得的b72b有法习西优a31d法网学4e91元费f92f5ba4be15慧c1d3a7e1件西高-4bc7东

而实际上后天的过度共情更多的是出自于对自身的保护而不是真正的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为他人着想。

那么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情绪呢?

明确自己的情绪的来源:也就是说你要明白你的情绪究竟是因为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他人的难过而产生的还是因为身边人负面的情绪让你感到了焦躁,感到了不安而产生。

清楚的分析他人的情绪是否与自己有关: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负面情绪会给过度共情的孩子带来一种压力,会让他们不受控制的认为他人的情绪是自己引起的,会抢先去取悦别人以免自己受伤,当别人的情绪稳定了,就会误以为“幸好我这么做了否则就会发生某种不好的后果”。然而实际上,别人的情绪很有可能并不是因为我们引起的,我们需要在做出补救行动之前冷静下来清楚的分析他人的情绪是为什么,而不是直接自我保护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抚平别人的情绪。

适当的共情能让我们更好的为人着想,但是切勿过度的解读他人情绪。能好的控制和照顾自身情绪是沟通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希望看到文章的你也能正确的对待他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