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
2、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森林破坏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
2、世界森林覆盖率30%,中国森林覆盖率16.55%
3、原始森林: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地区
4、我国森林的分布: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②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喜马拉雅山南坡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
▲5、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首要价值:改善生态环境
▲※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6、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7、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烧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8、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③有些年份季风活动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洪水与川江洪水叠加
④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⑤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
人为原因:
①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
②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③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9、1998年洪灾灾情与往年相比加剧的原因:
1998年锋面雨带长期停留此地,流域内普降暴雨;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中下游围湖造田
二、保护森林
▲我国保护森林有哪些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天然草地的分布------降水不够丰沛的地带
▲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一、草地退化
1、草原地区环境特点: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2、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3、草地退化人为原因: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草地退化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草地退化的后果: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4、我国草地的分布
年降水量小于400MM,北方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
二、保护草地
1.草地退化
(1)本质:社会经济问题
(2)解决的关键: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
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
④建立饲草料基地
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
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
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
一、湿地
1、湿地的概念:掌握世界《湿地公约》中的湿地定义:(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 中国湿地现状
(1)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
(3)分布:a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
(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
b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湿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时间漫长):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人为原因(时间短暂):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导致水量减少
2、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3、案例:
a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b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c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d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4、对“围湖造田”问题的认识分两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大多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二是如何解决,开源即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即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三、保护湿地
1、目前存在的问题:①填平湿地,建造楼宇②裁弯取直,水泥护坡③人工明渠,水泥河岸
▲2、①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④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3、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3、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
4、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①物种本身有发生、发育、消亡过程(被自然环境淘汰)
②火山喷发、陨石橦击地球、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
③外来物种入侵 ④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⑤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
⑥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大气、水等环境的污染
⑦战争,核试验 ⑧人口增长
▲5、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早期-----狩猎和采集;现在-----污染和破坏生态
▲6、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③离体保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和成因
1、现状: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2、原因:
自然原因:我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多。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1、
|
地区名称 |
自然背景 |
主要生态问题 |
形成原因 |
||
自然原因 |
人为原因 |
|||||
A |
大兴安岭西侧 |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风蚀)、草地退化 |
半干旱草原地区,降水少 |
过垦,过牧,过樵 |
|
B |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
草地退化,土壤侵蚀 |
降水少 |
过度樵采,过垦, |
|
C |
黄淮海平原区 |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
土 壤 侵 蚀 |
风蚀,次生盐碱化 |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春旱严重,蒸发旺盛,多大风,地势低洼 |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不合理灌溉 |
D |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
水土流失 |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 河流发育侵蚀强烈 |
毁林开荒,过度樵柴,陡坡开荒 |
|
E |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 |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 |
毁林开荒,过度樵柴,陡坡开荒 |
|
F |
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
土壤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草地退化 |
高寒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脆弱 |
人为活动的影响 |
4、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①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②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③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5、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①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②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③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⑤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 ⑥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6、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
主要分布区域 |
自然背景 |
主要防治措施 |
森林破坏 |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
草原退化 |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
属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
湿地萎缩 |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
生物多样性锐减 |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
物种资源丰富 |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
荒漠化 |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
06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二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企业、政府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3、环境管理的手段
(1)主要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2)其他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违反环境法的主要原因有:1.经济利益的驱动.2.不懂法律,不知道法律的威慑力
(3)个人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
a)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b)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c)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d)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e)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