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后的师资难题如何破题?

2018年09月06日 浏览:

近日,北京新高考方案出炉,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自2020年起,北京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也是从2020年起,统招录取将采用“两依据、一参考”模式,即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选考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两个依据,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分文理和评价体系与机制改革,学生可以文理跨界混搭选课。对于如何选择等级考试科目,北京市教委提醒,一要考虑个人的学科兴趣和学科能力;二要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提前考虑未来报考院校和报考专业;三要根据高校选科要求,合理选择选考科目。

从浙江的经验看,由于学生选课的不确定性,导致高中学校教师调配陷入复杂困境,原有的师资配置机制无法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交叉选择选考科目,这样的变化从形式上来讲不可谓不大。但相对的,学校面对的问题首先是选课带来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变动,不同科目师资需求形成差异,出现潮汐现象。

根据2017年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在文理科中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的科目。这给学校带来的一个变化是,打破了原先的师资结构,物理和化学老师开始过剩,政史地老师不足。此外,选课之后不仅带来的是师资的潮汐现象,还有走班所带来的学校行政管理的变动。因此,如何建立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高中教师调配机制,成为了全社会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统筹:建立以县为主的高中教师调配机制

目前来看,全国绝大部分省市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是给予考生“6选3”的选考自主权,它倒逼高中学校要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教学。这就给一个区域或一个学校带来教师调配的新问题:

就区域而言,高中教师配置机制明显滞后于新高考制度所需要的教师配置。生师比、班师比配置是按照高考改革前原有的教学形态配置的,与新高考所需求的师资差距较大。

就学校而言,学生选考学科选择的不确定带来教师调配的不确定性。新高考制度下的教师调配完全取决于学生选考的人数,如学生集中于某一学科,就会导致这门学科教师不足,而选择人数较少的学科,就会出现师资过剩现象。这个无法事先预测并安排学科教师的问题,导致学校教师暂时性的过剩与缺失,给学校教师调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从理论上讲,只有改变目前的师资配置机制,才能适应新高考的改革。对一所学校而言,师资是一道无解的难题,而破解这一问题的钥匙,恰恰掌握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手里。因此,建立以县为主的高中教师调配机制,统筹县域内高中部分学科教师,实行动态式的跨校调配,不失为一种破解的有效方式。

建立“以县为主”、形成全县一盘棋的调配机制,是在现有教师配置规则无法作颠覆性变革情况下而采取的有效举措。

网东途优软科b32b元法限学秀技有公慧司-广4d0919b3升fbfea58b秀件

一是建制。进一步落实“县管校聘”的教师管理制度,把单位人变成系统人,同时出台符合区域实际的高中教师动态式流动机制,确保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师流动的精准、有效。

二是预警。强化生涯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择业意向及选考情况,利用大数据,动态把握各高中学校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情况,并对处于临界线的学校发出预警。同时,预测县域内高中学科教师缺失与过剩动态,及时做好教师储备及分流工作。

三是协调。在县域内根据学校对学科教师的需求,实行统筹安排,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化过剩的学科教师。同时,打破校际界限,学习医生多点执业的改革思路,建立流动执教机制,让有能力、有精力的教师多校执教、多劳多得。

四是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鼓励高中学校办出特色,特别要加强优势学科建设,让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就有基本的发展方向,以此稳定学校教师的基础队伍,不让教师流动过快而影响学校的文化建设与传承,确保学校发展的基础。

储备:建立关键学科教师蓄水机制

新高考倒逼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师管理思路,在“流动—稳定—流动”中寻找平衡点,以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制度化的大小高考流程,导致学科教师产生季节性缺失与过剩。一般来说,学生喜欢在高一完成学考,高二或高三上学期完成选考(含外语考试),然后集中应对语文、数学考试。假如大部分学生的外语考试和选考科目在这一时期完成,那么就会出现高一高二部分教师不足、高三出现部分教师过剩的现象,这是典型的带有潮汐特征的季节性缺失或过剩问题,给学校教师调配带来了困难。

保证学科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学校发展的基础,面对不可预测的学科教师缺失与过剩,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及早做好应对策略,在现有的条件下,建立关键学科教师蓄水机制。

所谓蓄水,顾名思义就是储存水的过程,关键学科教师蓄水机制就是学校为应对新高考,把部分暂时过剩的关键学科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储存起来的一种制度化设计,其核心是储备人才,确保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进修式蓄水。组织暂时过剩的关键学科教师学习进修,除推荐这些教师脱产参加学科深造外,还可以采取影子校长、影子教师的培训形式,推荐这些教师进名校挂职学习。

学秀公-8483慧有447b秀广4d0919b3d755升fbfea58b秀习途科b32b元法5ef2c35a东网术限司秀优技软点b190912a件

延展式蓄水。开展小班化教学,以增加学科教师的需求量,同时采取每位教师承担“主导学科+选修学科”的任务与一加一的排课方式,让这些教师在做好一个班的学科教学外兼任拓展性课程开发任务以保证工作量。

转化式蓄水。让过剩教师承担相近学科的教学任务,如浙江省选考最热门的学科是技术学科,相对教师紧缺,可以把物理等学科“多”出来的教师转为技术学科教师,以此作为储备。这需要适当调整编制数,多给高中学校几个编制,才能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培训:建立“1+N”的教师发展机制

新高考改革关注走班制教学的实施,走班的背后是选课,选课的背后是学校预设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建设、开展学生生涯教育成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课程能力缺失成为了学校调配困难的又一大主因。

新观念的考验。新高考冲击了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上改革的步伐。

新能力的考验。过去的教师只要关注学科教学就够了,今天的教师还得关注课程开发;过去的教师只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今天的教师还得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过去的教师只做教师,今天的教师还得做导师。总之,新高考新变化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新发展的考验。教师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优化自身专业结构和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如果教师死守原有专业、原有教法,不做能力与学科拓展,那就无法适应新高考,会被时代所淘汰。

为应对新高考,需要用新的视角建立新的培训机制,即通过培养更多的“1+N”型教师,让学校有充足的调配教师的底气与条件。

所谓“1+N”型教师,就是指教师任教的一门学科有较深的专业功底、有教育教学的N个能力。这里除了让教师夯实原来教育教学的功底外,还要让教师具备适应新高考的多个能力,如具备教学另一门相近学科的能力,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具备指导学生生涯发展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