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 地形 B. 水源
C. 植被 D. 坡向
6. 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途件智2af1e162限升广有慧是科学技7d7929bcf717-4bd5953e优东智学公9f1c元心软ac70司网
A. B.
C. D.
【答案】5. D 6. B
【解析】
广75a3升05b8学技7d7929bcf7174ffe9f63东智学途根量慧是量网8950点软ac70有a07b学优法公9f1c的元心-4bd5953e限件智2af1e1624beb科司【分析】
考查通视问题以及等高线的应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5题详解】
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坐落在甲处,考虑的有可能是坡向问题。甲面朝太阳方向,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背向太阳方向的阴坡,采光较差,正确答案选择D。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因此ABC错误。
【6题详解】
升05b8学f49d秀科有a07b西途根量5110术元心东智学限af5d公9f1c的的技7d7929bcf7174ffe9f63广75a3软ac70慧是量优法学9033-4bd5953e件智2af1e1624beb费学280b9d71791f544a网8950点司 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先的等高线相比,要看三处变化: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正确答案选择B。M与N之间无法通视,既有坡度阻挡,也有房屋阻挡。选项C错误。
【点睛】等高线变化为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此时两点之间能够通视。但是先缓陂再陡坡,则无法进行通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