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教育部专门出台文件,再一次强调高校自主招生的各项要求和纪律,并要求缩减自招人数。可以看出,教育部门的高层,乃至国家高层一直不放心高校自主招生的各项工作。
冷丝在这里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高校自主招生有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很多人所认为的不公平现象又是怎么回事?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已经开展了15年,各种负面反响却一直不断。
2003年我,国开始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工作,首批有22所高校获准在一定规模内开展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教育部要求,试点学校应“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新机制。
途科径技的软b03c广优99ec方公量慧学件东得-beb267c4有司470ca509元上8ba3afb1b89e升网限学
90所高校名单(红体字为省属高校)
随后 ,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了90所。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招生争议不断,各大媒体经常出现以“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为主题的负面新闻。此外,为了提高招生工作的效率,2005年,北京4所高始通过联合考试开展自主招生。这一便捷的方式被其他高校效仿,“清华联盟”“北大联盟”“卓越联盟”纷纷涌现,近半数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纷纷抱团,在自主选拔录取中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
2012年,三大联盟选择同一天进行笔试,考生只能三中选一。这一变化是高校行使自主招生权的体现,但学界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他们认为此举侵犯了考生的选择权。
2017年,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数量仍然是90所,各校的招生人数同样控制在不超过招生总人数的5%。
虽然都是名校,自主招生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能够兼顾好公平公正吗?
不用讲太多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自主招生是我国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必不可少的补充,是多元录取、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对于自主招生来说,公平与效率缺一不可。
具有资格实行 自主招生的高校都是社会认可度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应保障教育公平,不能成为加剧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突破口。同时,设立自主招生制度的首要原因就是为了消减统一考试招生制度评价维度过于单一、选拔效度不高的问题,所以,自主招生的效率问题同样重要,否则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社会各界的批判是自主招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推动力,提高招 生过程的透明度、完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是优化自主招生制度的基本条件。
优99ec方科径e8af8f07网ffe904c2软b03ccdcd251e慧学的有4407法ce65东得秀2ed44137学上费件49bf-beb267c4技的方心途升心元上8ba3afb1b89e48b1法径公量e513a013司470ca509习广限4983
从当前的 自主招生情况来看,公平招考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高校在内的很多研究者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自主招生制度中还存在地域性、家庭文化等方面的不公平性,同时也存在一些暗箱操作的情况。
所以在深化改革高考自主招生中,还需要能够加强对制度和政策的完善,切实做到公平公正。
不可否认,自主招生政策一直致力于维护教育公平。不过,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仍有改进的空间,其公平性是最受质疑的地方。比如,对于自主招生制度运行公平性的保障,核心应落脚到对于弱势群体平等分享招生权利的有效保证,关键是应保障弱势地区、弱势阶层与弱势中学的考生平等参与。
然而,从当前的实施效果来看,保送、加分、比赛等高考政策叠加,优越家庭的优势非常明显等等,这些问题说明自主招生制度不论是在政策制定还是实施层面,对 于教育公平的保障均有待完善。
自主招生制度包含更多的主观评判因素,实施得好,自主招生可以缩小招生不平等。假如实施得不好,那当然是适得其反,这就很容易成为部分优势阶层攫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合法外衣”。
因双方人力物力的限制,高校自主招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高校自主招生中还需要算好投入与产出,当前招考成本中的困难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高校自主招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对于排名靠前的高校来说,招生成本显得更高。
第二种是从考生的角度来说,试点高校为了使招考的程序更加便捷,会选择离本校较近的位置安排考试,从而使得考生不得不长途跋涉,对于考生也是一笔大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时间成本,但是从实际的招生效果来看,自主招生的高投入并没有获得更明显的收获。
因此,冷丝个人认为,尽管“新高考”已经开始实施,但自主招生的探索仍属于小范围试点,总之一句话——自主招生的改革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