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类专业详细解读

2019年01月26日 浏览:

一、学科简介

矿物类专业培养在矿物资源开发、工程设计、企业生产与经营、技术与行政管理、安全技术及监督、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矿业学科既要按照矿井的地质、生产和经济特性来完善和发展传统的矿业工程科技,又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使矿业工程科技不断提高和更新。

矿业类包括: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资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6个专业。

采矿工程主要课程:岩体力学、工程力学、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电工与电子技术、采矿机械、矿山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等。

就业方向:面对现如今的资源短缺和安全问题的出现,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既有困难又有机遇的发展趋势;毕业生可从事煤矿、铁矿、金矿、石膏矿以及铁路等设计和改造管理,也可以到冶金、有色、化工、核工业、非金属和煤炭等六类矿业和水利、铁道、地下、工程和环保部门的生产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石油工程主要课程:技术经济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力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流体力学、渗流力学、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化学、钻采新技术等。

就业方向:石油工业作为一种基础工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因此石油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毕业生主要到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矿物加工工程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选矿学,矿物加工厂工艺设计,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就业面较广,毕业生可在矿产资源利用领域的设计研究单位、厂矿企业及政府机关,从事矿物(金属、非金属、煤炭)分选加工及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内的技术改造、生产、设计、决策、科学研究、开发及管理工作,亦可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有东件-207e上软元慧心公升法a19b57f8科优广29d62a54a549edd2的a0eb3e420fb3学司得abb8途限1ed1秀技费网

油气储运工程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物理化学、泵与压缩机、电工与电子技术、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油气集输、油库设计与管理等。

就业方向:就目前来说,油气储运的前景还是不错的,毕业生既可以从事石油类工作,也可是从事天然气类工作。

矿物资源工程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化学、流体力学、地质学与矿物学、矿床地质与油气田地质、岩石力学与爆破工程、矿床开采、油气田钻探与开发、矿物加工与利用、技术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从业适应面广,毕业生主要到规划设计、生产经营、投资、管理、科研等部门从事矿物资源开发、加工利用、规划与设计、矿业投资(咨询)、企业生产与经营、技术与行政管理、工艺革新与技术研发以及相关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

海洋油气工程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石油化学、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绘图、泵与压缩机、石油商品学、电工电子学、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油库设计与管理、油气储运安全技术与管理、燃气输配、油气质量检验、储运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油气储运工程自动化、成品油市场营销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学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面向国家与省、市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部门与设计部门、石油石化企业与城市燃气企业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研究、油品应用、石油营销及管理等工作

院校推荐

了解了矿业类专业的总体情况,很多考生及家长还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哪些院校的这些专业比较好呢?

去年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院校中矿业工程入选的院校有: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入选的院校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为A类的院校有:

东46e5限1ed1秀技费件公径e59d元学司得abb8优升法a19b57f8途慧心软-207e上科fce6a0ca智广29d62a54a549edd2的a0eb3e420fb3网有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A+:2所: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工程为A类的院校有: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A+:2所: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拥有矿业类国家重点学科的院校有:


以下为开设矿业类专业的部分院校(仅供参考)

1.中南大学、2.中国矿业大学(徐州)、3.西南石油大学、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5.中国矿业大学(北京)、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7.重庆大学、8.东北大学、9.北京科技大学、10.山东科技大学、11.河南理工大学、12.太原理工大学、13.东北石油大学、14.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5.安徽理工大学、16.武汉理工大学、1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8.武汉科技大学、19.昆明理工大学、20.西安科技大学、21.长江大学、22.江西理工大学、23.南华大学、24.西安石油大学、25.华北理工大学、26.内蒙古科技大学、27.湖南科技大学、28.成都理工大学、29.南京大学、30.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