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临事件”给自主招生敲警钟:论文造假,将被取消学籍、毕业证书!

2019年02月18日 浏览:

随着自主招生报名日期的日益临近,很多家长和考生都有这样的忧虑:没有参加过竞赛,或是竞赛奖项含金量不足,想参加自招却担心通过不了初审。此时这部分考生和家长通常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个方向上去:论文。

近期,知名男星翟天临因为论文问题在春节档彻底“火”了一把:

先是翟博士直播时的一句“知网是什么东西”引发了广大吃瓜群众对他博士身份的怀疑;

紧接着又有网友晒出翟博士唯一一篇公开“论文”在知网的查重结果,翟天临的这篇“论文”重复率竟然高达40%(论文重复率超过15%即为高度重复);

随即四川大学将此事件列入“学术不端典型案例”;

2月11日其母校——北京电影学院表示已针对此事启动调查程序,而北大也宣布将根据调查结论按规定做出处理。


随着这一事件的发酵,论文造假的问题再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成本与收益的博弈

论文造假不是什么新问题,而是长期困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顽疾”,部分教育行业人士就认为,2019年自主招生政策收紧就与18年集中爆发的论文造假事件有很大关系。

2018年河南考生答题卡掉包事件可谓让人始料不及:先是父母质疑考生答题卡被掉包,省纪委查证后宣布答题卡确系本人填写,随后涉事的苏同学及同校4名考生反被发现参加自主招生考核的论文涉嫌抄袭。随后,9个省市多所知名中学被爆出有学生自主招生论文涉嫌造假,而这些学生当中,已经有部分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了理想大学。

此类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起因就在于论文类证明材料在自主招生报名条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2018年院校自主招生简章,90所高校中有46所在自主招生简章中提到了对期刊论文的要求,包括省级以上、第一作者发表、与报考学科相关等条件:

技公46c2司途软网根4fc9元量法-科93a7东c87b广升术件9692是有慧455d是限学ac50优

这样巨大的诱惑背后却是异常低廉的造假成本:

300元代笔费、1200元刊发费用就能换来一篇省级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一些家长仅需要花费1500元,再等上一两个月,就能让自己的孩子从一个普通高中生变身成为一篇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

一位曾参与自主招生考试的高校教授曾表示:甚至有些考生在参加自主招生面试时都不知道自己曾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

如此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背后,是“论文造假”的超低成本和“靠假论文通过自主招生、考上名校”的超高收益间的博弈。这场博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自主招生相关行业的混乱,引发社会上对于自主招生是否破坏了高考制度公平性的质疑。

论文造假的“紧箍咒”

论文造假不会仅仅带来混乱和质疑,随之而来的还有教育主管部门的“重拳”:教育部办公厅1月4日下发《关于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十严格”要求。其中,不仅对报考条件做出限制,并且对录取标准、申请材料的审核、落实主体责任等问题提出严格要求,最重要的是对于造假行为给出了明确而严肃的处理办法。

10.严格惩处造假行为。

对查实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学生,由高校依照相关规定取消其自主招生相应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由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依照相关规定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入学后发现的取消其学籍,毕业后发现的取消毕业证、学位证。对于自主招生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对于因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大规模舞弊、招生严重违规的,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

由于此《通知》的下发,2019年各高校在制定自主招生简章时势必会进一步降低对论文类材料的认可度,并且将会对此类材料多次、从严审核,而在校考阶段也会着重对持有此类材料的考生进行相关考察,从而最大程度杜绝论文类材料造假的可能性。

论文类材料路在何方?

现阶段自主招生的政策走向虽然对论文类材料并不“友好”,但并不是意味着要将此类证明材料“一刀切”。目前依旧有很多刊物的质量较高、审核严格,非常适合广大中学生投稿。

不过考生们在准备报名材料时需要注意:

自己发表的论文一定要与所报考专业相符,如论文材料与所报专业不相关,即使论文再怎么真,对于通过自招审核的帮助都不大。

公46c2d1f064cb学ac50b520西件9692是-广优费effcb2f2有元量法秀量限秀东c87b技途b544软的慧455d是b219f305376cad67司网根4fc94d4b科93a7升术

提醒

一些考生和家长看到2018年部分院校认可论文类材料,就认为“仅靠论文类证明材料就能通过自主招生的考核”。但根据往年的经验来看,这只是极个别案例,并且这类考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学科特长等方面本就非常突出,论文类材料只是他们的“垫脚石”而不是“过墙梯”,所以这类案例并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自主招生给予部分高校相对宽松、自由的招生选拔方式,旨在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方式,为更多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的高素质考生创造更便捷的升学途径。

随着自主招生持续火爆,一些不良现象也随之滋生,对于“自招公平性”的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教育部门针对这些现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自主招生“降温”,同时也会极大的推动自主招生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