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a4a346bd优软东技量公是a261慧广件的元司网限学高升有途a078科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答案】(1)D
(2)A
(3)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的是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为和缓。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词的结尾两句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不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这两句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论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万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相忆”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是事。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
A项“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确
科5b02e82b-a4a346bd的术费公是a261西途a078司4ccabe8a广软元优秀有e5e73bb29607技量3fb19224慧网术限件的方东升b7cf学高
B项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面对人生困境要有苏轼那样乐观旷达的心态。C项“蜀道登天”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明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
D项“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句,劝勉友人不必伤别。
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的是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为和缓。
故答案为:D;
A;
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的是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为和缓。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尤其是要注意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此题既考查用典手法的作用,也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尤其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是降低了答题的难度。分析诗歌的情感时要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抓住“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这一评价语,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