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2019年02月19日 浏览:

1 经济的近代化: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农业近代化(19世纪80年代起步):

标志:一些地主、富农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

原因:

A 农奴制被废除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B 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些贫困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近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比较


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

劳动者

产品分配

传统农业

小块土地

简单农具

农奴(农民)

自给自足

近代农业

规模化生产

机械化生产

农业工人

进入市场

2、工业近代化(19世纪后期起步):

标志:

A 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纺织、钢铁、煤炭);

B 石油、机器制造等新工业部门迅速崛起;

C 火车、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原因:

A 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市场;

B 政府制定了扶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

C 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局限:

A 整体水平仍落后于欧美国家;

B 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C 发展不平衡。

2 政治、军事、教育的近代化 领域措施评价

领域

措施

评价

政治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地主、富农、资产阶级进入自治机构。

有财产限制;

权力上有限制,实权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员手中。

司法

废除了等级审判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不公正待遇。

军事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

促进军队的近代化。

教育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推动教育近代化。

局限

改革后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进步

意义

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3 亚历山大二世遇剌

1、对改革的整体评价

性质: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作用:开启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

A 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的残余,改革后俄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掠夺性和欺骗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重新再受盘剥。

2、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A 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于地主阶级;

B 农民阶级: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反抗不断;

C 平民知识分子:民粹派号召推翻专制统治。

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既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又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

3、亚历山大二世遇剌(1881年3月13日)

众说纷纭话亚历山大二世

“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提倡自由主义的沙皇”

——来自西欧的评价

“1000年来最伟大的善人,重建和平的战士,秉承上帝意志制定秩序和按照人民意志维护秩序的君主,把4000万农奴变成4000万人的真正的基督徒” ——来自美国的评价

限司学技科慧公东优网秀广有途件升97de元9199-软 “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提倡自由主义的沙皇”

——来自西欧的评价

“对于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拉津斯基《最后一位伟大的沙皇》

4、革命不可避免

原因:

A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农奴制残余存在、沙皇专制仍然保留;对农民的“合法”的掠夺等必将激化社会矛盾。

B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革命:1905年革命、十月革命。

小结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