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

2019年02月27日 浏览:

戊戌变法

1历史根源

1.社会背景:

1、10月12日~19日18:00 复赛选手准备作品,并成功提交给组委会

2、10月22日~28日18:00 展示复赛作品,并且为作品进行投票

3、10月29日~30日 点评

4、10月31日 公布最终获奖名单,赛后发放奖励

5、11月01日~ 陆续在公众号上进行展示回顾

严重危机: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

表现:

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资本输出形式

危 害

政治性贷款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抢夺路权

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采矿山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开办工厂

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

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家

强租或割占地区

势力范围

实质

影响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是中国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

标志着列强瓜分中国的高峰

俄国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

2经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原因:

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

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特点: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举步维艰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1.早期维新思潮

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条件:

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1、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2、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3、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4指导思想

维新思潮

康有为

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原因:(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

(2)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

(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梁启超

《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谭嗣同

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

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他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批判建君主论,主张主权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