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最终确立。
3.1949~1956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建设起步阶段,被称为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非社会主义社会。
途司f4ed6c87软486593bc件9eed升广秀限慧元西技学上网7981ae3a公东的有-径优2682bb2c科 4.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5.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失误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经历三年的严重困难。
7.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尽快将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8.“大跃进”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0.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1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施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结构的变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体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的特点,1978~1983年底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改革重心转入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
14.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956~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78~1992年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1992年以后则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21世纪初基本建立市场体制。
15.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