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发展原因、经济状况及帝国主义特征
|
发展原因 |
经济状况 |
帝国主义特征 |
美国 |
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西部领土开发;欧亚移民源源而来;内战结束了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
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
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
德国 |
国家实现统一;法国50亿法郎赔款;取自法国阿尔萨斯和格林的矿藏;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
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
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
英国 |
企业设备陈旧;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能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失去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
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
法国 |
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葡法战争后的割地赔款;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和国外 |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生产降至世界第四位 |
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
俄国 |
1861年农奴制改革完成,但仍有大量的封建残余 |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
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
日本 |
明治政府的推动;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
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
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
2.1857—1859年民族大起义与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比较
|
1857—1859年民族大起义 |
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
|
不同点 |
领导力量不同 |
封建王公 |
民族资产阶级 |
参加者不同 |
封建王公、士兵、广大人民 |
民族资产阶级、工人和社会其他阶层 |
|
斗争方式不同 |
以武装起义为主 |
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 |
|
影响不同 |
|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3.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觉醒的比较
|
亚洲革命风暴 |
亚洲觉醒 |
||
不同点 |
背景方面 |
时代不同 |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
垄断资本主义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时期 |
列强侵略方式不同 |
以商品输出为主 |
以资本输出为主 |
||
自身发展程度不同 |
处于9世纪中期,亚洲多数国家尚未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 |
处于19世纪末,亚洲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并且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
||
性质 |
旧式民族运动,主要是反侵略反封建 |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与革命,属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
||
领导力量 |
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 |
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 |
||
参与者 |
主要是中下层劳动人民 |
民族资产阶级与人民大众 |
||
旗帜 |
以宗教为旗帜 |
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为旗帜 |
||
斗争方式 |
武装起义为主 |
把政治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 |
||
地位 |
是亚洲各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
开创了亚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
||
相同 |
背景 |
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爆发的 |
||
任务 |
都有反对殖民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任务 |
|||
结果和影响 |
都沉重打击了殖民者,起到了相互声援的作用 |
4.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
政策 |
背景 |
目的 |
特点 |
结果 |
商业资本的殖民政策 |
①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尚需要依赖封建国家的力量,进行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而封建专制君主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大量增加国库收入;②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还不能制造出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 |
掠夺财富,积累资本 |
以暴力为基础,不择手段地残酷地抢劫和掠夺 |
巨额财富源源流入本国,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
工业资本的殖民政策 |
①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强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
强占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
在保留野蛮抢劫和掠夺的同时,更注意商品输出 |
使资本主义在世界确立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
垄断资本的殖民政策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②对外殖民政策亦随着自身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化作了较大的调整,对外扩张规模更大 |
瓜分世界,并利用资本输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榨取财富 |
①以资本输出为主,强化殖民统治;②疯狂瓜分世界 |
①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②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
5.从主要交战国的目的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国家 |
目的 |
德国 |
实现世界霸权;建立“中欧帝国”,摧毁英国海上霸权,抢占英法殖民地 |
英国 |
确保世界霸主地位;击败德国、瓜分德国殖民地;肢解土耳其 |
奥匈帝国 |
奴役巴尔干,政府塞尔维亚 |
法国 |
报普法战争之仇;恢复昔日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
俄国 |
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保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势力 |
日本 |
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 |
意大利 |
瓜分北非,建立地中海霸权 |
美国 |
捞取战利品 |
中国 |
被动参战,被日本拖入战争;军阀内部争权夺利,段祺瑞为扩大自己的势力 |
塞尔维亚 |
维护民族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