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残阳
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天人之思,往往错综交织,令人感慨万千。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清朝纳兰性德的《点绛唇》“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都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2.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如唐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诗人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借白云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唐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白云往往是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居在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白云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寄托着诗人对刘十六归隐生活的羡慕。
3.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预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途网公a3fc科广技术优习司元4fe6软4c79东有e3845c1e限件慧升学学-
4.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含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中的悲壮雄浑。
途秀有e3845c1e司法科优习b82d是学学网高限东1d68件升是dcc83e347dbbfffa技术元4fe6量公a3fc是软4c79466680ed-aac2广9af9慧
C.有时明月还蕴含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尽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5.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不断给人以无奈之感;“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6.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着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7.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限8d0e496b-aac2科4041升是dcc83e347dbbfffa广9af9网高秀软4c79466680ed公a3fc是ac52b552技术是司法法295d是东1d6848d1慧有e3845c1e西心优习b82d是上途秀6f570597学学元4fe6量件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科4041网高秀法量件5cd4上优习b82d是上软4c79466680ed东1d6848d1径慧升是dcc83e347dbbfffa司法法295d是技术是元4fe6量有e3845c1e西心4ea2a1e1途秀6f570597公a3fc是ac52b552广9af95d51限8d0e496b学学-aac2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的《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个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8.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地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