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异同
|
俄国十月革命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
相同点 |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都领导了革命,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两次革命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 |
|
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并且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
由无产阶级领导,反对帝国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革命,都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
||
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
||
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
||
不同点 |
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其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它推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然后再推向其他地区 |
首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
|
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
2.三次无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名称 |
六月起义 |
巴黎公社 |
十月革命 |
时间 |
1848年6月 |
1871年3月18日 |
1917年11月7日 |
国家 |
法国 |
法国 |
俄国 |
领导人 |
|
瓦尔兰、鲍狄埃等 |
列宁 |
动力 |
独立政治力量的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起主导作用 |
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劳动人民 |
工人、士兵、农民 |
结果 |
失败 |
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
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
性质 |
无产阶级革命 |
无产阶级革命 |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意义 |
是现代社会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
①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革命经验和教训 |
①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②它要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制度,消灭剥削阶级;③开辟了帝国主义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④开辟被压迫民族革命新时代;⑤它是马列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胜利 |
3.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异同点
|
巴黎和会 |
华盛顿会议 |
背景 |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
美日争夺亚太霸权的矛盾激化 |
目的 |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矛盾 |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
参加国 |
美、英、意、法、日等,其中美、英、法政府首脑操纵和会 |
九国参加,美国占主导地位 |
主要内容 |
《凡尔赛和约》(规定了对德国领土、殖民地、军备和战后赔款问题),对奥、保、匈、土和约,讨论了国际联盟问题 |
《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五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规定美英具有同等制海权,《九国公约》多国支配中国 |
相同点 |
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
|
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 |
||
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
||
新的国际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
||
评价 |
①一战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再一次争夺;②它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③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埋下更大冲突的种子 |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
背景 |
战争环境,形势恶劣,物资匮乏 |
国际环境改善,但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
目的 |
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期打算借此向社会主义过渡 |
恢复发展生产,解决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
内容 |
余粮收集制;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禁止商品贸易;强制劳动;平均分配生活必需品 |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废除平均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
特点 |
取消商品和货币,按共产主义原则解决问题 |
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成效 |
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军事胜利 |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评价 |
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认识 |
是在内忧外患特殊条件下的产物;一方面有利于巩固政权,取得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战后继续使用,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下降 |
符合俄国国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
相同 |
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
5.苏联(苏俄)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三种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
斯大林模式 |
|
背 景 |
十月革命刚胜利,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扼杀革命;帝国主义战争已经使俄国经济几乎崩溃 |
无产阶级政权巩固,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列宁等领导人试图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失败,人民日益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甚至引发了政治危机 |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绝对支配地位,苏联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1936年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
|
内 容 |
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和强制劳动 |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恢复了商品贸易;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
①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②政治体制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
|
实 质 |
|
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时常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农矛盾,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
|
评价 |
积极 |
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 |
使俄国很快恢复到战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成功探索 |
它的产生和当时的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也符合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比较有利于宏观调控经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 |
消极 |
它是迫于当时恶劣环境而实行的临时性措施,并非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更不带有普遍意义,在实践中弊端很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路线 |
它是过渡时期的政策,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策略 |
它不可能具体调整各个经济部门复杂多变的关系,缺乏竞争;也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其弊端日益暴露,并成为苏联社会前进的障碍。同时,苏联模式也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在该体制下改革举步维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6.美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和启示
|
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
共同原因 |
政治稳定 |
经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 |
实现了国家统一 |
国内市场 |
西部领土的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 |
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
|
资金 |
内战后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
普法战争后法国的赔款,为其补充了资金 |
|
技术 |
采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 |
采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 |
|
资源 |
自然资源丰富 |
获得来自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 |
|
对外关系 |
无强邻 |
经过普法战争后,欧洲大陆暂时占据上风 |
|
启示 |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政治稳定 |
|
广阔的国内市场 |
|||
稳定的国际环境 |
|||
充足的资金和资源 |
|||
重视科学技术 |
7.美德两国为摆脱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采取的两种不同方式的原因及影响
|
美国为摆脱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
德国为摆脱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
不同方式 |
采取新政,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实行军事化的经济干预和调节,建立了一整套军事化经济调节机构,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
原因 |
具有强烈的民主传统 |
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
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国家干预的办法摆脱危机 |
是一战的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极端方法来摆脱危机 |
|
阶级矛盾尚未危及资产阶级统治 |
社会矛盾尖锐,纳粹党被看作是镇压革命的理想工具 |
|
罗斯福的个人作用 |
希特勒的个人作用 |
|
影响 |
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新政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尝试,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 |
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给自身和人类造成了空前的灾难 |
8.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反危机措施的比较
|
美国 |
德日 |
|
共同点 |
背景方面 |
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相同,面临的政治危机相仿,面临的自由放任理论危机相似 |
|
反危机措施和方法方面 |
都加强了国家的干预政策,各国都力图转嫁危机到国外 |
||
反危机的经济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 |
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都是为了度过经济危机,干预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说相吻合 |
||
不同点 |
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和时间不同 |
|
|
政治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
|
|
|
干预的方法和重点不同如失业问题 |
通过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保险 |
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和扩军备战 |
|
干预的程度不同 |
为全面干预型,重在获得经济效果,带有试验性 |
是强制性的强化干预型,重在取得政治效果 |
|
干预的道路不同 |
美英法是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国家干预,是一种正常的干预道路 |
德、日、意国家的干预,都走上了不正常的法西斯统制经济的轨道 |
|
|
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
维护法西斯主义制度 |
|
代表利益集团的重点有别 |
主要代表垄断资本主义集团中的民主派 |
主要代表垄断资本集团中的极右翼 |
|
反危机的后果方面 |
英国影响较小 |
美德影响最大 |
|
政治和社会影响而言 |
新政开了非法西斯式的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先河 |
德国和日本的影响则表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相连 |
9.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比较
对象 |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 |
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 |
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 |
背景 |
苏俄卫国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引起农民的普遍反对 |
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有所抬头 |
文革结束,党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民公社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封闭的经济模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
特点 |
通过市场用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 |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除经济危机的目的 |
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结局 |
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
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现代化腾飞的可喜景象 |
认识 |
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
10.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相同点 |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而引起的,它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都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出现了军事对峙集团,妄图重新分割世界获取各自的霸权;它们都是民族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 |
|
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帝国主义者。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的核心,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建立者 |
||
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是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
||
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帝国主义的失败、削弱或崩溃而告终,帝国主义力量遭到沉重打击,社会主义力量和人民民主力量不断兴起和壮大 |
||
都使全世界陷入战争之中,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都使世界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战后都建立了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欧洲的衰弱:一战打垮了俄、德、奥、土四大帝国,二战打倒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美国的不断崛起:一战后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一战打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打出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一战促使殖民主义开始瓦解,二战促使殖民主义逐步瓦解;一战促使科技的发展,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
||
背景 |
战争爆发前世界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不断制造战争危机;巴尔干地区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而成为火药库 |
战争爆发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产生新的战争的温床;它所定下的敌视苏联的基调阻碍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德意日和英法美都与苏联有矛盾;德意日打着反共产主义的旗号做好了全面准备 |
原因不同 |
|
①经济危机使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②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③法西斯国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最终爆发世界大战。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
目的 |
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
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专政 |
性质 |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
对世界人民来说是反法西斯的正义之战 |
影响 |
给人类带来的主要是战争灾难,尤其是对人类心灵产生消极的影响,战后建立的新秩序仍然体现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 |
不仅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所建立的新秩序较多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