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人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的《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2.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范成大《横塘》又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3.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柳营
指军营。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统领的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5.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为“阳关”。
6.柳岸
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诗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8.“捣衣”和“砧声”(不属这一类,补充上的)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重复机械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来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的“思妇”主题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情境,不仅使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时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捣衣与砧声意象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是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科网件是-a1f680904a0f学有心b2a9的软限量广费点优c1114d47司是公7f22e521元慧升途东技
以“骏马”比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
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绛唇》);
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意象。
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的艺术形象。包括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即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诗人以外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
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
常用术语有: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形单影只、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