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历史背景
(1)国内:
①政治方面: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相互争权夺利,导致埃及社会动荡不安。
②经济方面:埃及盛行包税制,农业生产破坏严重;同时手工业、商业日趋凋敝。
③阶级关系方面:农民和城市平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阶级矛盾尖锐。
(2)国外:
①英法展开对埃及的争夺,阿里建立穆罕默德·阿里王朝,虽然把英法赶出埃及,但埃及随时面临着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埃及倾销商品,使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
2.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
①培养本国技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②以军事工业最为重要,同时发展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③采用行政手段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2)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①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简化地方行政区划。
②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整顿社会治安,消灭盗匪。
(3)军事方面
①创办步兵学校,培养军官,扩建军营,招募士兵。
②大力发展海军,建立了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
(4)外交方面:向外扩张,企图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大帝国。
3.影响
(1)进步性:①经济改革使民族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②政治改革完善了行政机构,整顿了社会秩序,强化了中央集权。
③军事改革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海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④外交改革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2)局限性:①经济改革出现了资金匮乏和管理不善的问题。
②军事改革和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3)总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虽然昙花一现,最终失败,但实现了国家的安宁和统一,并使埃及走上了漫长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程。
俄国农奴制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4)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农奴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①农民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②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
(2)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
(3)地方自治选举产生: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1)进步性:
①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要求。
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 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前提下进行的。
明治维新
1.历史背景
(1)国内:幕府统治出现危机
①政治:天皇没有实权,幕府掌管国政,等级制度森严。
②经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③文化:洋学兴起,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为日本学习西方准备了条件。
④阶级: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不满。
⑤外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本逐渐落, 后于世界。
(2)国际: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优科4cb0元慧高-有秀公1e6964d0方广司限4ced东法94ec件0121cbbe软升网习途学技 2.主要过程
(1)形成以下级武士为主的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
(2)确定武装倒幕方针,采取割据富强的策略。
(3)建立了由农民和商人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
(4)武装倒幕成功,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
(5)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3.基本内容
(1)政治方面: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宣布“四民平等”,取消身分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
③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2)经济方面:
①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使节团出访欧洲,进行考察。
④从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到扶植私人企业,大力推进殖产兴业政策。
⑤注意培养人才,成为推进日本工业化的重要科技力量。
(3)文化方面: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推行文明开化。
4.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④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⑤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局限性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②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
③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戊戌变法
1.改革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
2.变法内容
(1)政治: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
(2)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军事:增强军事力量。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变法失败
(1)矛盾激化: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控制大权并逐步着手镇压。
(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4.变法评价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习题:
1.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但是,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于今的人,都说西洋各国,富强得很,却不知道他怎么样富强的,所以虽是恨他,他的长处,倒不可以不去学他……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
——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二体现了陈天华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情结。
答案:
件0121cbbe秀升慧高途-高秀网习a0170e63c8be0cda优元e7b5b1ca司7b8a公1e6964d0方东法94ec是学限4ced0699a139c4e0科4cb0量广学技有秀软
(1)作用:一方面,民族主义推动西欧民主化进程。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启蒙运动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推动民主实践的发展。(答任意一点即可。)另一方面,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导致西欧走向帝国主义。德国在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推动下,走向一战深渊。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殖民扩张,给亚洲邻国带来灾难。(答任意一点即可。)
(2)既争取民族独立,又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与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相结合。
2.材料:
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征收银两。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最终遭到失败的原因。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一“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归纳为官员冗滥,根据材料一“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归纳为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根据材料一“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归纳为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归纳为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根据材料“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归纳为与皇权发生了矛盾,根据材料一“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归纳为张居正自身性格弱点。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深;农民反抗强烈。
(2)张居正过早去世;张居正专权,损害皇权;损害大官僚地主阶层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改革本身也有损害百姓利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