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蒸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1.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和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
|
生产方式 |
组织形式 |
经济思想 |
影响 |
手工工场 |
手工劳动 |
手工工场分散经营 |
重商主义 |
①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②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③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累了技术和资金 |
蒸汽时代 |
机器生产 |
工厂经营布局集中 |
自由主义经济学说 |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③世界连成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落后于西方 |
2.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比较
|
独立战争 |
南北战争 |
|
相同点 |
两次资产阶级革命都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前提 |
||
都面临着扫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这一主要任务 |
|||
人民群众都积极参加革命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是革命的主力 |
|||
革命后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
同时都存在着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政策 |
|||
不同点 |
对象不同 |
英国殖民统治者 |
面对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奴隶制度 |
原因不同 |
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
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冲突,奴隶制存废成为矛盾的焦点 |
|
方式不同 |
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争的方式 |
以内战的方式进行的 |
|
性质不同 |
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具民族解放性质 |
反对奴隶制种植园主叛乱,具有维护统一和带有内战的性质 |
|
建立政权 |
确立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阶级的联合专政 |
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全国的一元化统治 |
|
从阶段特征看 |
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 |
处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处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的时期 |
|
任务不同 |
实现国家独立、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
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资产阶级政权和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
|
从影响上看 |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
|
联系 |
二者是美国走商资本主义道路的两个重要步骤,其间所实施的政治经济政策对美国发展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 |
|
相同点 |
原因 |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旧的生产关系(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或国内四分五裂没有统一市场的状况的阻碍 |
|
目的 |
都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国内或国际障碍 |
||
性质 |
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或革命 |
||
结果 |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局部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确立 |
||
不同点 |
条件 |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及早期资产阶级的壮大 |
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 |
任务 |
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美国除外),此外并不承担别的任务 |
除要推翻封建制度外,同时要推翻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上层建筑 |
|
领导 |
资产阶级,新贵族 |
工业资产阶级 |
|
主力 |
工人、农民、手工业者 |
工业无产阶级 |
|
方式 |
以革命为主,过程曲折复杂 |
以改革为主流,资本主义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
|
阶级关系 |
资产阶级领导,一切反封建阶级、阶层结成同盟 |
以工业资产阶级为领导,工人阶级为主力军 |
|
结果 |
推翻封建统治,资本主义制度在少数国家确立 |
清除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的国家确立 |
|
影响 |
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少数地区建立 |
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
4.德意志和意大利两国统一的比较
|
德意志统一 |
意大利统一 |
|
相同点 |
背景都是由于国家分裂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
||
都是由一个主要邦国来完成统一 |
|||
都是由一个重要人物来组织领导 |
|||
都采取了外交和王朝战争相结合的手段 |
|||
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统一 |
|||
都要打击一个共同的敌人奥地利 |
|||
统一后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
不同点 |
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 |
除了王朝战争外,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加里波第领导的志愿军的远征,他们在统一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
完全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 |
在事先统一的同时具有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的性质 |
||
|
由于意大利广大地区处于外国统治下,所以其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
||
|
借助了优越的国际环境,如借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中奥地利失败、法国失败的有利时机,收复这两国控制下的意大利部分领土 |
||
改变了欧洲格局;后来成为最富侵略性的国家 |
|
5.英、美、法、俄、德、日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不同途径比较
|
发展障碍 |
走上发展的形式 |
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 |
英国 |
封建专制统治 |
资产阶级革命 |
没收一切封建土地,进行大拍卖 |
美国 |
殖民主义制度 |
双重性质的革命 |
通过《宅地法》有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 |
黑人奴隶制度 |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
||
法国 |
封建专制制度 |
资产阶级革命 |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 |
俄国 |
封建农奴制度 |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
农民获得自由后赎买份地 |
德国 |
政治分裂 |
自上而下的王朝统一战争 |
———— |
日本 |
封建幕府制度 |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
废除土地买卖禁令,确认土地私有权 |
6.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有何异同。
|
日本明治维新 |
俄国1861年改革 |
|
相同点 |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
都是本国的重大转折点 |
|||
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
|||
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此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
|||
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
不同点 |
背景不同 |
不仅有国内危机,而且面临着外国侵略的民族危机 |
改革前面临着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没有民族危机 |
前提不同 |
改革前,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维新改革扫清了障碍 |
在改革前没有发生内战 |
|
内容不同 |
内容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学习西方为主 |
以废除农奴制为主 |
7.试比较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异同
|
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 |
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 |
|
相同点 |
发生的原因相同 |
都是因为旧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
结果相同 |
结果是广大黑人和农奴都得到人身自由,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
|
保留了旧制度的残余,俄国保留了封建残余;美国仍存在着种族歧视 |
||
不同点 |
领导者不同 |
农奴主领导 |
资产阶级领导 |
性质不同 |
自上而下的改革 |
资产阶级革 |
|
解放的方式不同 |
内战中,林肯政府通过《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凡是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无条件的获得解放 |
农奴解放则是通过赎买方式进行的 |
8.印度民族大起义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
印度民族大起义 |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
兴起原因不同 |
主要原因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
虽与外国侵略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不堪忍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
斗争对象不同 |
英国殖民统治者 |
主要是清政府,也包括外国侵略势力 |
领导力量不同 |
当地的封建王公 |
农民阶级 |
参加对象不同 |
主要是士兵 |
农民阶级 |
失败原因不同 |
被英国殖民当局镇压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 |
性质不同 |
反殖民主义 |
反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 |
相同点 |
原因都与外国侵略有关 |
|
参加者都有农民 |
||
结果都失败 |
9.早期殖民扩张与19世纪中期的殖民扩张的比较
项目 |
早期殖民扩张 |
19世纪中期的殖民扩张 |
背景 |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
工业革命推动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
国家 |
西、葡、英、法、荷等国 |
英、俄、法、美等国 |
扩张地区 |
大多只能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 |
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 |
方式 |
公开的殖民掠夺 |
凭借炮舰政策和廉价商品打开各国大门,签定不平等条约 |
活动 |
抢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 |
在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
结果 |
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推动了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认识 |
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
造成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
||
在被侵略政府的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猛烈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
10.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
|
日本明治维新 |
中国戊戌变法 |
背景相同 |
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
|
性质相同 |
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
宗旨目的 |
在推翻幕府的统治后,维护天皇的统治进行资本主义改革 |
走日本式道路,通过改良手段,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
领导阶级 |
“维新三杰”等领导人大都是出生在幕府时代,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 |
维新派都是出生在封建家庭,但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
列强态度 |
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倒幕派有扶植和援助 |
英、日两国对维新运动有试探性的支持和帮助 |
内容相同 |
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
|
作用相同 |
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
|
社会背景不同 |
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
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
革命大势 |
诸藩割据,革命处于高潮,社会相对动荡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社会相对稳定 |
文化差异 |
吸纳欧美文化,以欧美为师 |
士大夫抵触外来文化,试欧美为蛮夷之邦,鄙夷其文化 |
社会基础 |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在京畿地区,而日本面积狭小,故占全国比重大 |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仅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而中国国土面积大,占全国比重小 |
领导能力 |
维新派大都参加了倒幕派,斗争经验丰富,能力较强 |
维新派都自幼成长在书斋。参加社会实践少,改革的依据来源与书本,能力较差 |
变法阻力 |
主要阻力来源与幕府 |
受社会各种顽固势力的阻扰 |
推进方法 |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
操之过急,急功冒进 |
改革侧重 |
主要是政权建设 |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涉及面广 |
斗争策略 |
暂时联系了人民群众,利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决心和力量 |
依靠皇帝,疏远群众,缺乏与其他阶级的联系 |
领导力量不同 |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
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
政策措施不同 |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
国际环境不同 |
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
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