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主招生复试降分与录取匹配分析

2019年05月10日 浏览:

自主招生的匹配是指拿到降分后,实际通过降分进入大学的情况。每年各个学校并不一致,比如2018年南开大学初审1036人,获得降分330人,实际录取194人;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降分186人,实际录取61人;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降分350人,实际录取234人。据估计,今年大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匹配率比较低,尤其是文科类的。

目前,自主招生的大部分大学已经公布了初审名单。看到这个名单大家的感受就是今年的自主招生好像是在演过山车游戏,少的如西北大学只通过一人,最多的苏州大学4120人,第二多的是中国传媒大学4081人,据估计,西北大学也许并不是最少的,可能还有0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一点就是今年教育部严格自主招生,门槛提高,文科遇冷。苏州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报名、通过初审人数多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大学招文科生,而且只是要求有“发展潜力、学科特长”的文科生就可以报名,而很多大学虽然招文学、历史和哲学等文科专业,但是却要求学科竞赛为省一,试想一下,首先文科生很少有省一这样的奖项,其次,理科拿到省一的学生报文史哲专业的也不是太多。因此,面对苏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招收除省一外的文科生的大学就吸引了考生的眼球,出现了扎堆报名的情况。

这是今年自主招生出现的一个新情况。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对于通过初审的理科学生来说,竞争压力并不大,比如北京科技大学计划招140人,通过初审的只有11人;北京师范大学计划85人,实际通过54人;湖南师范大学计划116人,实际通过2人。但是对于文科生来说,情况并不是这样。

根据今年的报名、初审情况判断,今年文科生的自主招生可能面临实际录取率偏低的情况。主要原因为,由于很多大学取消了文科招生,即使简章里公布有文科专业的学校,但在报名条件里限定为省一,这意味着几乎拒绝了文科生。少数几个不限定省一、有特长条件的大学就成为很多文科生最后的救命稻草,但是像并非所有的大学像苏州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这样大开绿灯,复旦大学等对文科初审非常严格,使得很多文科折戟于初审环节,复旦大学今年文科自招计划30人,而初审只有96人,难度可想而知。

-4e69根是技上faf2慧715a188c公上b95a4b53a24b途有40b5司升得件5b64a1ff根网4c54广东秀限3e98软术学0de393dfcc59优科元上82fc秀8ff0法

由于大部分高校取消了文科专业,使得大部分文科考生扎堆在了仅有的几所高校。那么通过初审后,复试阶段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匹配成功率降低。

因为,按照正常情况,比如具有相当实力的往年报考一档和二档985、211高校的文科考生,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被动地选择了为数不多的符合条件的几所大学。在通过初审后,这部分学生有很大的几率会通过最后的复试,但是这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会比较好,其中相当一部分会裸分进入更好的大学。这意味着,这样一部分学生通过复试,拿到降分,但最后他们并没有使用这个降分,造成降分指标的浪费。而相当一部分成绩稍弱想拿降分进入的学生被挤出局。即今年文科自主招生中将出现的一个现象:降分录取的匹配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