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文言文阅读

2019年05月15日 浏览:
2018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19分)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车酋【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车酋: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行:品行。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途学西有优4f5bce2b元心-ac54网慧东软司的4caf升广fea8限科公根技件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日:每一天。B项,胜:尽。C项,之:代词,这/助词,表停顿。D项,其:代词,那。

答案:C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D项,“失”应为“过错”的意思,这句应译为“赐,你做错了啊”。

答案:D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德车酋如毛,民鲜克举之

译文: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学西径-ac54慧4873优4f5bce2b488e科9e3f有升习东上aa34技学司的4caf软件径元心学9758限广fea8b998途是60ee公根3160fcf9网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如”(好像)、“鲜”(少)、“克”(能够)、“举”(举起)。(2)关键词“则”(就)、“复”(再次)。

答案:①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

②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答:                                                                                      

答案: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已经指出两则材料的中心是“要重视微小的事物”,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语句一定要体现“重视微小的事物”这一观点,并且是一个概括性语句。标题要根据两则短文的具体内容来拟定。

答案: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

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