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体:卜筮的卦象。
总角:古代少男少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狁:猃狁。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
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癸丑:这里指永和九年。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朔”,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
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合葬:指夫妇死后葬在一起。
-网量a6a3途4ef4心广量8048元fc31是东1601abf54d64上技秀件公学软优b0a4有科慧升司心限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在迷信中指所谓阴间。
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
修禊: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延伸】
一、礼俗
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与习俗。
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六礼:有两种解释:1.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2.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l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
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
合卺(jǐn):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
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日朝,秋见日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诸侯之间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誓:用语言相互约束去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she.)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做禅。
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也以鸡、鱼、猪为“三牲”。
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薨(h6ng):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
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
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
跪:与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二者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跪又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古人作揖,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
执手:表示亲呢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趋: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二、纪年纪时
1.纪年。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1)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如“壬戌之秋”“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千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
(2)帝王纪年。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如“庆历四年春”。
(3)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并用。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2.纪月。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春天分为孟春、仲春、季春。
3.纪日。
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4.纪时。
(1)特定称谓纪时法
公软得科件慧限9eaa广量804884cfa4e529d6有元fc31是-4592优b0a4途4ef4心45d1网量a6a3方升上学西习东1601abf54d64上技秀司心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成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人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太阳偏西)。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呜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做初,第二个小时叫做正。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时辰表
夜半——子——23—1鸡鸣——丑——1—3
平旦——寅——3—5日出——卯——5—7
食时——辰——7—9隅中——巳——9—11
日中——午——11—13日昃——未——11—13
晡时——申——17—19日入——酉——17—19
黄昏——戌——19—21入定——亥——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