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第五课 文化创新 考点解读

2019年05月07日 浏览:

第五课 文化创新

▲考点1、文化为什么要创新?

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重要性/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与标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4、综合说明为什么要鼓励文化创新?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③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可更好的推动世界的发展

▲考点2、如何进行文化的创新

元学量a238d2d9东技4a0dbb79-是公9ce3智升a15a点优广科的慧件da6b411b075226d9限秀a940有量网司软2bf58a54途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即文化创新的根基),空谈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6)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②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自觉地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⑤固守传统是“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思维拓展】

学量a238d2d9be8f广慧b2d0习升a15a点571b007f径67f6限秀a940网根东软2bf58a54技4a0dbb79的元公9ce3智途42ce点有量4e37司科的西术优87f5件da6b411b075226d9-是

1、四个关系

A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B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D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升a15a点571b007f径67f693fe技4a0dbb79的径有量4e37-是公9ce3智4d14广元06bc9000436f途42ce点点费优87f5限秀a940点网根东件da6b411b075226d9学量a238d2d9be8f科的西术b32d司智慧b2d0习软2bf58a54

(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对待外来文化需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

2、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虽有差异、矛盾和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基本要求、根本途径。②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吸取传统文化中营养)、推陈出新(辩证对待传统、适应时代要求融入时代精神)。

③进行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护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的方向。

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时代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自觉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5、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否定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综合探究】全面认识“学习型社会”(了解)

(1)必要性——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2)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网根司智法有量4e37公9ce3智4d14学量a238d2d9be8f-是科的西术b32d软2bf58a54东限秀a940点优87f5广元06bc9000436f41b1途42ce点点费技4a0dbb79的径升a15a点571b007f径67f693fe451e慧b2d0习件da6b411b075226d9

(3)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