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亲自做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实验,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实验器材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钥匙、滤纸、粗玻璃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水槽、镊子、蒸发皿、火柴、小刀
3、实验药品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溶液、KCl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4、实验步骤
(1)钠的性质
I. 钠与水反应
①实验操作:
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出黄豆粒般大小,然后把它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往烧杯中滴加一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②实验现象
金属钠的切面呈银白色金属光泽,放入烧杯中,钠浮在水上面,熔成球状,发出“滋滋响声”,并在水中游动,水溶液逐渐变红。
③结论
2Na+2H2O=2NaOH+H2
II. 钠在空气中燃烧
①实验操作
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出黄豆粒般大小,然后把他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②实验现象
金属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钠在燃烧过程中熔成球状,反应后生成淡黄色物质。
③结论
2Na+O2=Na2O2
(2)过氧化钠的性质
I.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①实验操作
取少量Na2O2于试管中,往试管中滴加少量水,用带火星的木头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②实验现象
水滴到Na2O2中,反应激烈,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头复燃的气体。
③结论
2Na2O2+2H2O=4NaOH+O2
(3)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II. NaHCO3的不稳定性
①实验操作
取适量的NaHCO3固体于大号试管中,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用酒精灯加入,将导气管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②实验现象
加热一段时候后,试管内壁出现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结论
2NaHCO3=Na2CO3+2CO2+H2O
III. Na2CO3、NaHCO3与酸反应
①实验操作
分别取适量Na2CO3、NaHCO3固体,配成溶液,然后取等量的溶液与试管中,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加一滴盐酸溶液观察现象。
②实验现象
盐酸滴加到Na2CO3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度没有盐酸滴加到NaHCO3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度快
③结论
对于Na2CO3,发生反应为CO32-+H+=HCO3-;HCO3-+H+=H2O+CO2。而对于NaHCO3发生的反应为HCO3-+H+=H2O+CO2。
(4)用颜色反应检验Na+、K+、Cu2+
①实验操作
将铂丝蘸浓盐酸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至无色;蘸取试样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若检验钾要透过钴玻璃观察)将铂丝再蘸浓盐酸灼烧至无色;
②实验现象
观察到Na+的火焰呈黄色,K+的火焰透过蓝色股玻璃呈紫色,Cu2+的火焰呈绿色。
③结论
焰色反应不是化学反应,是物理过程。
5、实验讨论
(1)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防止倒流。
(2)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关键是将铂丝灼烧至无色。
6、注意事项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例1、某课外学习小组在学习了Na2O2与CO2的反应后,认为Na2O2与SO2应该也可以反应。
他们设计了下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探究SO2与Na2O2反应的产物,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
装置D的作用:除了可以防止空气中的CO2、水蒸气等进入C中与Na2O2反应,还可以 吸收尾气 在通入足量的SO2与Na2O2充分反应后,他们对C中固体产物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只有Na2SO3;假设2: 只有Na2SO4 ;假设3:既有Na2SO3,又有Na2SO4。
(1)若假设1成立,写出SO2与Na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SO2=2Na2SO3+O2 。
(2)为进一步确定C中反应后固体产物的成分(Na2O2已反应完全),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由此得出结论:产物是Na2SO4,该方案是否合理 否 (填“是”或“否”),理由是 硝酸有强氧化性,硝酸可以将BaSO3沉淀氧化为BaSO4 。
(3)乙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验证假设3成立,请帮助他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 现象 |
①取少量C中固体产物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 | 固体全部溶解 |
②向上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稀盐酸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 | KMnO4溶液 紫色褪去 |
③向步骤②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步骤②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
二、铝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
一、铝的燃烧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4Al+3O22Al2O3
实验步骤:将铝片剪成长5~8cm、宽0.2~0.3cm铝条,绕成螺旋状,一段绕紧一根火柴。实验时,用坩埚钳夹紧铝条的另一端,点燃铝条上的火柴,待火柴快要燃烧完时,将铝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瓶底盛有少量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发出耀眼的白光,有少量白烟。
二、铝热反应实验探究
1、实验原理:
铝热法是一种利用铝的还原性获得高熔点金属单质的方法。可简单认为是铝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如Fe2O3、Fe3O4、Cr2O3、V2O5等)在高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铝热反应常用于冶炼高熔点的金属,并且它是一个放热反应其中镁条为引燃剂,氯酸钾为助燃剂。镁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氧气是氧化剂。但插入混合物中的部分镁条燃烧时,氯酸钾则是氧化剂,以保证镁条的继续燃烧,同时放出足够的热量引发金属氧化物和铝粉的反应。
2、实验步骤:
①把少量氧化铁和少量铝粉充分混合。
②少许的铝热剂与少量完全粉碎的氯酸钾充分混合。将它撒在铝热剂上面。
③在铝热剂上插上一根镁条,以使镁带燃烧时产生足够的热量点燃铝热剂。点燃镁条后,戴好墨镜,以防闪光伤眼。
④在铝热剂下放一些废铁,可以被铝热剂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热量熔化,变成炙热,亮黄色的铁水,非常壮观。注意安全。
⑤实验现象:铝条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能,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高温下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最终生成液态的铁和氧化铝。
三、氢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质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化学方程式 |
试管中产生白色絮状沉淀 |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 |
| 试管中白色狠点溶解 | Al(OH)3+3HCl=AlCl3+3H2O |
试管中白色沉淀溶解 | Al(OH)3+NaOH=NaAlO2+2H2O |
例2、为了研究铝的某些化学性质及测定某镁铝合金中铝的质量,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一张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箔紧紧包裹在试管外壁(如图1),将试管浸入硝酸汞溶液中,片刻取出,然后置于空气中,不久铝箔表面生出“白毛”,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中置于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l+3Hg(NO3)2=2Al(NO3)3+3Hg 。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红墨水柱左端 下降 (填“上升”或“下降”)。
(2)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 Al2O3 (用化学式表示)
【实验二】测定某铝镁合金(不含其它元素)中镁的质量分数,可以设计多种实验方案进行探究。现在有同学使用如图2装置来测定。请填写下列空白。
(3)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① 使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稀硫酸能顺利滴下 ;②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4)实验结束时,在读取碱式滴定管中液面的体积读数时,你认为合理的是 bc 。
a. 不需等待实验装置冷却后立即开始读数
b. 上下移动右边的滴定管,使其中液面与左边液面相平
c. 应该读取滴定管粗细交界点处对应的刻度
实验前后碱式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分别为V1 mL、V2 mL。则产生氢气的体积为 V1-V2 mL。
三、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探究镁与水、盐酸的反应
1、实验目的
探究镁与水、盐酸及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性质
2、实验原理
元素周期律
3、实验仪器
试管、砂纸、酒精灯
4、实验药品
镁条、蒸馏水、酚酞、铝片、盐酸
5、实验步骤
(1)取一小段镁条,用砂纸擦去表面上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观察现象;过一会再加热试管使水沸腾,再观察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与废水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并且溶液变成浅红色。
(2)取大小、厚度和表面积相同的镁、铝各一片,用砂纸擦去表面上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向两支试管中都加入2mL 1mol/L的盐酸,观察现象。镁与盐酸剧烈反应并产生大量气泡,铝与盐酸反应也产生大量气泡,但不如镁与盐酸反应剧烈。
6、实验结论
(1)钠与镁都能与水反应,但镁与水反应较难。
(2)镁与铝都能与盐酸反应,但镁与盐酸反应更剧烈。
例3、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常用作脱硫剂、脱氧极及。现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属镁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他们首先在网络上查找到了一些关于金属镁的性质的方程式如下:
①2Mg+O22MgO;②3Mg+N2
Mg3N2;
③2Mg+CO22MgO+C
④Mg+H2OMgO+H2;
⑤Mg3N2+6H2O=3Mg(OH)2+2NH3;
完成下列填空:
现拟在实验室里利用空气和镁粉为原料制取少量氮化镁(Mg3N2)。实验装置如下(部分夹持仪器省略)。
(1)装置F的作用是 除去空气中的O2 。通气后,如果同时点燃A、F装置的酒精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制得的氮化镁将不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因为A装置没有排完空气前就加热会让空气中的氧气、CO2、水蒸气等与镁反应 。
(2)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产物是氮化镁: 将产物取少量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如果能够看到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产物是氮化镁 。
镁在电子工业中利用镁制取硅的反应为:2Mg+SiO22MgO+Si;同时有副反应发生:2Mg+Si
Mg2Si;Mg2Si遇盐酸迅速反应升恒SiH4(硅烷)。SiH4在常温下是一种不稳定、易分解的气体。
(3)图(甲)是进行Mg与SiO2反应的实验装置。由于O2的存在对该实验有较大影响,实验中应通入X气体作为保护气。X气体应选用①CO2、②N2、③H2中的 ③ (选填编号)。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入X的气体,再接通电源加热反应物,其理由是 防止加热条件下H2与空气混合爆炸 ;当反应引发后,切断电源,反应能继续进行,其原因是 Mg与SiO2的反应式放热反应 。
(4)图(乙)所示装置进行的实验如下:先关闭K,使A中暗影进行;加热玻璃管C,可观察到C管中发出耀眼白光,产生白烟,管壁上附着有淡黄色物质。实验完成后,将C管中固体全部加入盐酸中,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生成。C中的Mg应放在不锈钢垫片上而不能直接接触管壁,这是因为 同在加热条件下,Mg能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 。停止实验时,先打开K,再停止滴加浓硫酸并熄灭酒精灯。橡胶气胆B在实验中的作用 防止C管降温时气体压强减小,而引起D中溶液倒流 。C中全部反应产物有 MgO、S、MgS (填化学式)。
四、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一、Fe2+、Fe3+与NaOH溶液反应
1、实验操作
取两支试管,分别盛适量FeSO4、FeCl3溶液,加入适量NaOH溶液,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
对于FeSO4溶液,先生成的是白色沉淀,然后沉淀变成绿色,最后沉淀变成红褐色。对于FeCl3溶液则直接生成红褐色沉淀。
3、结论
FeSO4+2NaOH=Fe(OH)2+Na2SO4;4Fe(OH)2+2H2O+O22=4Fe(OH)3;FeCl3+3NaOH=Fe(OH)3+3NaCl
二、Fe2+、Fe3+与KSCN溶液反应
1、实验操作
取两支试管,分别盛适量FeSO4、FeCl3溶液,加入适量KSCN溶液,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
对于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变化;对于FeCl3溶液,滴加KSCN溶液,迅速变成血红色。
3、结论
FeCl3+3KSCN=3KCl+Fe(SCN)3[血红色]
三、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实验试剂及仪器:
试剂: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氯水、KSCN溶液、铁粉、锌片、铜片、稀硫酸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2、实验记录
序号 | 实验设计 | 实验观察(主要现象) | 离子方程式 | 解释与结论 |
① | 在铁粉中滴入稀硫酸 | 铁粉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有无色气味的气体生成 | Fe+2H+=H2+Fe2+ | Fe具有还原性 |
② | 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再加入氯水 | 滴入KSCN溶液无明显变化,加入氯水立即变成血红色 | 2Fe2++Cl2=2Fe3++2Cl-、Fe3++3SCN-=Fe(KSCN)3 | Fe2+具有还原性 |
③ | 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锌片 | 浅绿色褪去 | Fe2++Zn=Fe+Zn2+ | Fe2+具有氧化性 |
④ |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再加入足量Cu片(或铁粉或锌片) | 加入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加入足量Cu片(或铁粉或锌片)后血红色消失 | 2Fe3++Cu=2Fe2++Cu2+ | Fe3+具有氧化性 |
例4、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铁盐与亚铁盐相互转化实验。
实验I:Fe3+转化为Fe2+
(1)Fe3+与Cu粉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3++Cu=2Fe2++Cu2+ 。
(2)某学生用对比实验法探究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请填写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 现象 | 结论 |
步骤1:取4mL① 0.1 mol/LCuSO4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L RSCN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CuSO4溶液与KSCN溶液反应产生了白色沉淀 |
步骤2:取4mL② 0.2 mol/LFeSO4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L KSCN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查阅资料:
已知①的化学性质与相似;②2Cu2++4I-=2CuI+I2;
Cu2+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③ 2Cu2++4SCN-=2CuSCN+(SCN)2 。
实验II:将Fe2+转化为Fe3+
实验方案 | 现象 |
向3mL 0.1mol/LFeSO4溶液中加入3mL 0.5mol/L稀硝酸 | 溶液变为棕色,放置一段时间后棕色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
探究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查阅资料:Fe2++NO=Fe(NO)2+(棕色)
(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NO产生的原因 3Fe2++4H++NO3-=3Fe3++NO+2H2O 。
(4)从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角度对体系中存在的反应进行分析:
反应I:Fe2+与HNO3反应;反应II:Fe2+与NO反应
①反应I是一个不可逆反应,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取反应后的黄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K3[Fe(CN)6]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反应I是不可逆反应 。
②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由棕色变为黄色的原因: Fe2+被硝酸氧化为Fe3+,导致溶液中Fe2+浓度降低,导致平衡Fe2++NO=Fe(NO)2+逆向移动,最终Fe(NO)2+完全转化为Fe3+,溶液由棕色变为黄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