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自然地理重要界线
1. 地势三级分界线:第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 季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 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北段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
4. 干湿区的界线:
(1)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5. 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和季风影响
1. 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
自然区 |
地形 |
气候 |
人类活动及其利用方向 |
东部季风区 |
平原丘陵 |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广泛深刻,是我国主要农耕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副业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高原盆地 |
大陆性显著,太阳辐射较强,日照较长 |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畜牧业为主,合理发展绿洲农业 |
青藏高原高寒区 |
高原 |
高寒,风大,太阳辐射强,日照长 |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弱,畜牧业为主,适当发展农、林业 |
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及成因
自然区 |
主要差异 |
因素 |
东部季风区 |
南北差异 |
热量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东西差异 |
水分 |
青藏高原高寒区 |
垂直差异 |
海拔高度 |
3. 季风对我国降水量的影响
(1)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在夏秋季节(5-10月),南方雨带到来早退得迟,雨季长,北方相反。
(3)夏季风强的年份,易出现南方干旱北方洪涝的灾害;夏季风弱的年份,则相反。
三、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区域形成原因及区域协调发展
1. 三个经济地带的形成原因
经济带 |
自然因素 |
经济因素 |
社会因素 |
东部经济地带 |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利于开发 |
产业结构相对优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 |
人们思想观念较开放,有较强的竞争危机感和紧迫感。经济起步早,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结构较优,国家政策优惠 |
中部经济地带 |
距海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状态。多属于干旱区和高寒区,海拔较高,极不利农业发展 |
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迟缓 |
人们思想观念较保守,竞争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弱。经济起步晚,经济结构不很合理,对外开放较迟 |
西部经济地带 |
2. 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发挥沿海优势,建设高科技开发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革,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中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成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大力发展农业,建成商品粮基地和农林渔副业生产基地,加强东西向运输通道建设,发挥桥梁作用,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地带。
四、我国水土流失问题
1.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长江流域、华南丘陵等。
2. 原因:
自然因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作用强;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松散;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径流能力降低;土质疏松,抗蚀能力低。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不合理开采,破坏了植被,地表抗蚀能力降低,加速水土流失。
3. 危害:土地贫瘠,农业低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防洪能力差;水库淤积,降低畜洪和供水效益等等。
4. 治理: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水灌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三者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五、我国荒漠化问题
1. 荒漠化严重地区:西北、华北、东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2. 原因:
自然因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松散物质、大风吹扬等。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
3. 危害: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4. 治理: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荒漠化防治关键,健全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和科技进步是荒漠化防治的基本保证,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生物固体)是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六、我国长江、黄河的综合治理问题
|
长江 |
黄河 |
资源优势 |
丰富水力和淡水资源,较大的通航能力 |
较丰富的水力资源和重要的灌溉系统 |
开发利用 |
建造大型水电站,南水北调,兴建河港 |
兴建水利工程,发挥发电、防洪、灌溉的综合效应 |
存在问题 |
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湖泊面积萎缩,中游“荆州”多洪灾 |
泥沙淤塞,凌汛多发,时常断流,洪涝严重 |
治理措施 |
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禁止砍伐水源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兴建三峡水利工程,截弯取直工程等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种草植树,修筑梯田),轰炸冰坝,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和调配,疏浚河道,加固大堤等 |
七、我国的农业发展
基地类型 |
分布地区 |
|
商品粮基地 |
九大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
|
商品棉基地 |
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
|
油料 作物 基地 |
花生 |
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
油菜 |
我国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部在长江流域 |
|
糖料 作物 |
甘蔗 |
台湾、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海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
甜菜 |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中温带地区 |
|
出口商品基地 |
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
2. 农业中、低产田的存在原因及综合治理:
(1)存在原因:自然方面,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四大制约因素,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某些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形成了一些不利于农业耕作的中、低产田,如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等。人为方面,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植被破坏、大水漫灌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生产条件日趋恶劣。
(2)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农业活动,依靠科技,改造农业不利因素
八、我国的工业发展
工业基地 |
发展条件 |
工业中心 |
工业部门 |
地位 |
辽中南基地 |
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 |
沈阳、大连、鞍山 |
钢铁、煤炭、造船、化工 |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
京津唐基地 |
丰富的资源,统一的电网,便利的交通,紧靠能源基地 |
北京、天津、唐山 |
钢铁、化工、机械、纺织、食品、采煤、冶金、陶瓷 |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沪宁杭基地 |
工业基础雄厚,丰富的资源,技术力量雄厚,统一的电网,发达的交通 |
上海、杭州、南京 |
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珠江三角基地 |
靠近香港东南亚,多侨乡,利于外资发展工业 |
广州、深圳、珠海 |
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等加工工业及制造业 |
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九、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发展
1.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南疆铁路等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强区域间联系,促进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
2.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地区建设的重大交通工程,如南昆铁路、青藏铁路等均面临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双重困难。自然方面:青藏铁路建设面临冻土、生态环境脆弱和因环境特殊投资过大的三大难题。西南地区面临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样(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多峰林、溶洞、暗河),气候湿热,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困难。社会经济方面: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