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规律及地壳物质运动规律
1.水循环
|
环节 |
关联要素 |
表现 |
热点举例 |
|||
|
蒸发 |
气候 |
气温条件 |
|
波罗的海,纬度高,太阳辐射弱,气温低,蒸发微弱,成为盐度最低海域 |
||
|
光照状况 |
||||||
|
干湿状况 |
||||||
|
风力大小 |
||||||
|
下垫面 |
裸露水域表面积大小 |
|||||
|
水汽 输送 |
大气环流 |
|
||||
|
降雨 |
降雨本身便是区域气候中的要素,降雨的形成需要水汽、凝结核及降温条件(如上升气流) |
|||||
|
地表 径流 |
气候 |
气温 |
①低温影响河流结冰期,由低纬向高纬结冰期增长; ②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在秋末冬初、冬末春初易发生凌汛 |
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有结冰期 |
||
|
①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气温的变化呈正相关,汛期在气温最高时(一日之午,一年之夏) |
塔里木河 |
|||||
|
降水 |
①降水少且有高大山地的地区,河流主要补给形式为冰川融水 ②雨水为主的河流,其河流水文特征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影响大 |
①刚果河(热带雨林气候)、莱茵河(温带海洋性气候)流量稳定。 |
||||
|
气温、降水 |
给高纬地区河流带来春汛 |
我国东北地区河流有明显春汛 |
||||
|
地形 |
河流流向、流速 |
①水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影响水系形状。 ②坡度大,流速快,水能蕴藏量丰富; ③地形平坦,流速稳定,航运价值高 |
我国西南地区河流水能蕴藏量丰富;西欧河流航运价值高 |
|||
|
植被 |
涵养水源:使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并使洪峰滞后,(湖泊、湿地、沼泽)具有类似的调节作用 |
|||||
|
保持水土:植被破坏,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水旱灾害频发 |
||||||
|
下渗 |
植被覆盖 |
可以截留雨水,有利于下渗 |
城市内涝现象的产生 |
|||
|
地面性质 |
土质疏松易下渗,硬化地面不易下渗 |
|||||
|
地形坡度 |
坡度大,流速快,不利于下渗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黄土本身特点及降雨集中多暴雨有关 |
||||
|
降雨强度 |
降雨强度大,短时间雨水快速流失,不利于下渗 |
|||||
|
地下水 |
地表水 |
相互补给。汛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
普遍存在 |
|||
|
下渗 |
地下径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下渗环节的水量 |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丰富 |
||||
2.陆地水体
(1)河流水文与水系特征
(2)河流补给类型和分布
| 补给 | 汛期 | 分布 | |
湿润区 | 降水 | 取决于降水的季节变化 |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 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 |
干旱区 | 季节性积雪 | 春季 |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 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地区:我国东北、俄罗斯 |
永久性冰川 | 夏季(主要) | 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 | ||
3.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 形成的地貌形态 | 分布地区 | |||
风化作用 | 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 | 普遍(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 |||
侵蚀作用 | 风力侵蚀 |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裸岩荒漠;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 干旱、半干旱地区 (如雅丹地貌) | ||
流水 | 侵蚀 | 上游山地,溯源侵蚀、下蚀作用为主,形成“V”型谷;中游侧蚀作用为主,使河谷展宽。 水土流失,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 湿润、半湿润地区 (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丹霞地貌) | ||
溶蚀 |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 石灰岩分布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 |||
冰川侵蚀 | 高山: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高纬: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 |||
海浪侵蚀 |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 滨海地带 | |||
堆积作用 | 冰川堆积 |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碛丘陵)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
流水堆积 |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河漫滩平原(中游)、三角洲(河口),总称冲积平原 |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黄河三角洲、华北平原、恒河平原等) | ||
风力堆积 |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 |||
海浪堆积 |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 滨海地带 | |||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2)内力作用与地貌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 表现形式 | 影响 | 总的趋势 :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 ||||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 水平运动 | 拉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 | 板块构造学说 |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 |||
挤压:巨大的褶皱山脉 | |||||||
垂直运动 | 地势的起伏变化 | 地垒:相对上升(断块山) | 华山、泰山、庐山 | ||||
地堑:相对下降(平原谷地) |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 ||||||
海陆变迁 | 台湾海峡 | ||||||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形 | 塑造地形 | 火山:长白山、富士山 熔岩高原:德干高原、东非高原 | |||||
形成岩石 | 岩浆岩:玄武岩(喷出型)、花岗岩(侵入型) | ||||||
变质作用 |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 ||||||
只能形成岩石: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