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非地带性规律、雪线问题重难点

2019年07月26日 浏览:

一、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人自然环境变迁、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二、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三、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分析和判读

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