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语段断句复习指要

2019年08月16日 浏览: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例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例2: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八》)

这个语段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过程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

例3::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韩非子·说材上》)

文中的“问”、“曰”是对话标志词,可作为断句依据。“其故”是“问”的宾语,“问其故”后可停顿,“答曰”、“弟子曰”,两个“曰”字后可停顿。

3.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4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三个(“则”“而” “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4.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例5:少长/学富五明/故又称曰班弥恒/岁癸丑/年十有五/谒世祖于潜邸/与语大悦。

例6: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例7: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第(1)句段中的“于潜邸”在句中就是一个后置了的介宾短语,同时,“大悦”的主语是“世祖(忽必烈)”,而不是“班弥恒(八思巴)”,“与语大悦”是一个省略了主语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句,即“(世祖)与(之)语大悦”,若不明确这点,则有可能断成“谒世祖/于潜邸与语大悦”。第(2)句段中可根据几个判断句式“是……也”来点断,而第(3)句却可根据固定句式“其……邪”来点断。

5.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给文言句子断句,要懂得文言的语法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人的语言习惯,如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分清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准确掌握文言活用现象;了解古人表意多用单音节词等,断句就容易得多了。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

例8: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韩非子》)

例9: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软公途慧司网0913有优技限东元广点科件学-4269升

例10: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其中第(1)句中的“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还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这就关系到到底“琴”是“避”的宾语,还是“坏”的主语,很明显后者正确。第(2)句如断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就错了。因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同时,这里“犬”也是文言语法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这里“犬坐”不能拆开。第(3)句中“立”是“饮之”的方式,中间用一连词“而”表修饰,切不可如现代“起立”连读,断作“哙拜谢起立”。古人多用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的“起立”,文言单用一个“起”字就可以了,因而此处“起”和“立”应断开。

6.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行文同样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也能较好地断句。

例11: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蒯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例12: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例13: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例14:天下之事//不可以力胜/力不可胜/则莫若从众/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而从其所不言而同然者/是真从众也/众多之口非果众也,特闻于吾耳而接于吾前,未有非其私说者也。

(1) 和(2)句中只要注意到了其中对称、排比的句式“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和“蔡泽之说激于理”以及“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和“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前面的几处点断就可迎刃而解了。(3)和(4)句中则可根据句中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点断。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则莫若从众/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

例15:《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7、明常识:

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官职、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若出现人名、字号、时间、地点、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专用词,可借助这些专用词进行断句,断句时不要把他们断开了。

例16: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墨子·贵义》)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先读全文可根据内容理解总分论述方式可断开两句;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句首的主语“子”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另外,题目做完后,还应该做一些检查,通读一遍,看看断句后的字句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断错。

例17: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

文言文断句方法指导

第一: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升根网0913优东技有广点点软科d01daaab元是e0dd7315限司件-42696a5b学慧公e30a途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顶真句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示例演练

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叶如桂/冬青/花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荔枝生巴峡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③。叶如桂,冬青④;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青色的;花像菊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绸;膜如紫色的绸缎;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就是那样,它的实际情况比它还要详细。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

公元820年,南宾(四川省忠县)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3、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明·李渔《芙蕖》

状如铜钱的初生的小荷叶

4、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作于公元812年(元和七年)。作者时任永州司马,刺史韦宙是他的顶头上司。在韦使君新堂落成的时候,作者以其生花的妙笔,道出了韦使君的乔迁之喜,清明之治,让人心生一种顺应自然的美感,积极向上的激情。

九疑: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度(duó夺):量度,这里有勘测规划的意思。翳(yì益):遮蔽。奥草:深草。涂:污泥。

5、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

6、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滃 : 滃 wěng 形容水盛:“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形容云起:潼滃。滃郁。滃滃(云气涌起)。

7、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快,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xiǎng)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d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下略)

出自宋史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第二百七 忠义三

相关译文:有人对郭永说:“世人正在随声附和,你不要因此而取得灾祸。”郭永说:“我只知道实行我的志向罢了,无暇顾念其他的事情。”大谷县的百姓安心于他的治理,认为自从有县令以来没人能和郭永相比。他离任几年后,又经过那里,老幼百姓拦住挽留他就像郭永刚刚离去时一样。

7.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 楼船箫鼓【成语】 乘坐楼船,吹箫击鼓。楼船:有楼饰的游船。

1、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传说最早见于郑国思想家列御寇(列子)的一则寓言。后为《庄子 齐物论》所引用: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慧科d01daaab升根元是e0dd7315-42696a5b967f广点点acfa件软技方网0913途a86e是司的限学东有优公e30a

译文:宋国有个养猕猴的人,(他)爱猕猴,(所以)养了成群的猕猴。(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狙公的心意。(狙公)节省家人的口粮,(以此)满足猕猴的食欲。不久缺少粮食,要限制他们的食量。恐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的,先欺骗他们说:“给你们橡子,早上三个,下午四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跳起来发怒。他不一会儿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下午三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

狙公:好养猴子的人 赋:给于,这里指喂养 损: 减少 欲: 食欲 匮: 缺乏 诳: 欺骗 芧: 橡子,橡果 暮:傍晚 皆:全,都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芧xù

启示: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这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典故及其由来。

2、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3、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知道了不解困惑之处,才能使自己变的更强,更聪明.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书经说命篇说:“教是学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5、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之后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像这样勤劳刻苦呢?”他回答说:“不过用这种方法勉强背诵罢了。”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泡数次。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名为“七录”。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在客人面前挥笔及书,马上就完成,因此张溥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

典故:此集之所以命名《七录斋集》是有一段典故的。张溥的父亲有十个孩子,溥为婢子所生,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不被宗党所重,就连仆人们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有一次,伯父的家人无端制造事端在溥的父亲面前诬陷他,他听说了这事,又羞又愤,当时咬破手指,在墙壁写上“不报此仇,就不是人养”几个大字。那个仆人听说后,仍然讥笑张溥,说“塌蒲屡儿(庶出)能有什么作为呢?”。张溥受到很大的刺激,遂发愤读书,每读一本书,必亲自手抄,抄好了背诵后就烧掉,然后又抄,如此反复七遍才罢手。因此他读书的地方叫做“七录”,诗文集也称作《七录斋集》。

字词解释 溥:明代文学家张溥 嗜:热爱 钞:通“抄”,抄写 如:像 已:停止 或:有人 以:来 沃:浸泡名:命名或取名 汤:热水 故:原因、缘故 皲:冻裂

此文出自出自《明史·张溥传》。

6、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刘 基《郁离子》

译文:有个人用笼子养了一只猿猴,已经十年了,心里十分怜悯它,就把它放了。过了两天,这只猿猴又回来了。这人心里想:“是不是放得还不够远的。”

于是,他就派人抬着猿猴,一直送到深山大谷里。这只猿猴由于长期生活在笼子里,温饱不愁,忘记在野外觅食的习性,最后得不到食物,哀鸣而死了。

寓意:外部的条件在不断地变化,水滴石穿,也能促成内部的变化。它还启示人们,不能养尊处优,奢侈浪费,生活要勤劳俭朴,并且,人的思想和生活范围不能只在一小圈中。它必须扩大自己的范围,不可像文中的猿猴一般,竟忘了自己的本性。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汉族,字伯温,谥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7、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8.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自己尊敬的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子罕最终也没有要那块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