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等值线地图的判读及综合应用(2)

2019年08月16日 浏览:

等温线的判读:

目标: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影响的因素。

一、判读规律:

①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

②等温线疏密: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二、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高高低低”规律)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6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等温线的弯曲分布?(冬夏季节、海陆状况、地势高低、寒暖流)见下表: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地区气温

等温线弯曲状况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地区气温

等温线弯曲状况

大陆夏季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大陆冬季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海洋冬季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海洋夏季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地势较低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地势较高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暖流经过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总结: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高高、低低规律


等压线图的判读(同一海拔高度民主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目标:

①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类型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②判断风向

③分析天气变化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把图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

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的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例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见初中地理第三册),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减少。

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

(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

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

(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

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

等潜水位线的判读:

类似于等高线,潜水面相等的点连成线。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潜水流动方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

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等潜水位线(潜水面的等高线):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河流的流向与等潜水位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一地的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的交点的数值差。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

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

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水方法3:做垂直于河流的辅助线与等潜水线相交,比较同一水平线上地下水和河水水位的高低来确定补给关系若潜水位高则潜水补给河水,反之则河水补给潜水。

(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

(8)等潜水位线有关问题

特征

应用

数值

判断地势分布和河流流向:地势高处潜水位高地势低处潜水位低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潜水海拔

疏密

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密—流速快;疏—流速慢

走向和弯曲 

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从高处指向低处

闭合

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度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


(9)水井的位置:地下水汇集(潜水位线类似于山谷处)埋藏深度小处

(10)排水沟的问题:一般这类题所说的排水沟是指能将坡面上的地下水迅速排出,以免引起滑坡或大堤跨塌,所以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有利于地下水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