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A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表现形式为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
图中字母 |
性 质 |
意 义 |
地面辐射 |
B |
长波辐射 |
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
大气辐射 |
C |
长波辐射 |
大气逆辐射(c)会使地面增温 |
3.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2)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
(3)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图示:
①填图: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②画图:用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2.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比较。
类型 |
受力情况 |
风 向 |
图示(北半球) |
高空风 |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
与等压线平行 |
|
近地面风 |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
|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恰好相反。
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气候类型 |
成因 |
气候特点 |
热带雨林气候 |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终年高温多雨 |
热带沙漠气候 |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
冰原气候 |
常年受极地高气压控制 |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
全年温和多雨 |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气候类型 |
成因 |
气候特点 |
热带草原气候 |
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
地中海气候 |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
热带季风气候 |
旱季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雨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形成的西南季风影响 |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①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风,叫季风。
②成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③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三、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与天气
类 型 |
冷 锋 |
暖 锋 |
|
概念 |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推移 |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
|
图示 |
|
|
|
天气 |
过境前 |
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
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
过境时 |
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 |
连续性降水 |
|
过境后 |
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骤降,天气转好 |
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
|
我国典型天气 |
①北方夏季的暴雨;②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③冬季暴发的寒潮;④一场秋雨一场寒 |
①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②一场春雨一场暖 |
2.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
低气压(气旋) |
高气压(反气旋) |
|
等压线状况 |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 |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 |
|
示意图 |
|
|
|
气流运动 |
水平 气流 |
逆时针辐合 |
顺时针辐散 |
垂直 气流 |
上升 |
下沉 |
|
天气现象 |
常出现阴雨天气 |
常出现晴朗天气 |
|
我国典型天气现象 |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
(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①概念: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
②锋面位置:在等压线转折比较显著的地方即低压槽常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
③天气: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