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单元,并且由此分化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它是人类栖息的场所,也是人类现阶段获取资源的主要场所;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是21世纪人类资源的补给库。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把握陆地与海洋的相互关系
这部分教材的内在关系可以整合为如下图示:
上述图示包括海洋与陆地水循环、海洋与陆地热量的调节关系、海洋与陆地物质的补偿关系等。
二、宏观上把握自然环境中的几种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这部分教材内容包含三种大的物质循环与运动,即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和生物循环,这三种循环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营力。上述循环可以概括为一种运动模式(如下图):
若表示地壳物质循环,A为岩浆(表示上升),B为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若表示海陆间水循环、A为海洋,B为海洋上空,C为陆地上空,D为陆地。BC间表示水汽输送,DA间表示径流输送,即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若表示生物循环,则上述的四个字母依次代表的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若上述环节中多加一个箭头,一般来说,两个箭头共同指向者分别为变质岩、海洋和分解者。物质循环是陆地与海洋的核心主干知识,学习时一定要把握其内在联系。
三、探究物质运动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1. 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类型 |
对岩层的影响 |
对地貌的影响 |
两者相互关系 |
水平运动 |
弯曲、隆起、水平位移 |
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
相伴发生,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有主次之分,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
垂直运动 |
抬升或下降 |
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
2.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
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
举例 |
边界类型 |
|
板块张裂 |
形成裂谷或海洋 |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
生长边界 |
|
板块相撞 |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
形成巨大的山脉 |
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
消亡边界 |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
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 |
消亡边界 |
3. 气压带、风带与洋流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洋流,北顺南逆,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
③南纬40°~60°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西,夏顺东。
4.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地域分异)
分异规律 |
形成原因 |
主导因素 |
分布 |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
热量 |
低、高纬度明显 |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
海陆分布 |
水分 |
中纬度明显 |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
海拔高低 |
水热组合不同 |
山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