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二战前后的经济政策变化(3)

2019年09月12日 浏览:

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Part 1 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

(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2)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

(2)国家干预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3、作用:

(1)进步性:

科慧升司公限d04126b3技学9c7d优-法途af0e有软件学广根网468a元东 用国家的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障了生产的社会性。

(2)局限性:

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Part 2 企业经营的变革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

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3)认识:

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是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

公43ed司-法9172a17d3da06550科智有术件学4013学网468a技d624bb60是东点d13825cd元软习慧学9c7d0ab54938广根途af0e限d04126b3升优

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

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Part 3 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

1、社会福利资金的构成:

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交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英国、丹麦等国家社会福利较高。

2、特点:

(1)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2)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3)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评价:

(1)实质:

学9c7d0ab54938秀件学4013学秀网468a限d04126b3东点d13825cd元9eff科智优途af0e慧4630广根-法9172a17d3da06550升公43ed软习40cd技d624bb60是西有术440c司 在福利制度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积极影响:

福利制度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3)消极影响:

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