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依考纲整理的最全知识点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019年09月18日 浏览: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高考考纲要求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

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特点

历史性、现实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作用

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起消极作用(辩证看待)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传统文化的继承

形式

含义

影响

地位

传统习俗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

凝固的艺术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

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

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建筑

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

历史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有时代性

现实性

保留在现实生活中,有继承性

普遍性

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相对稳定性

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鲜明的民族性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二、文化的发展

1.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继承

发展

依据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具有消极的、落后的部分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之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有者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两个方面


★关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①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的交流、借鉴和融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文化继承≠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

★误区警示:

①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分析:错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②文化的继承就是抄袭,文化的发展就是抛弃传统。

分析:错误。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文化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内部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思想运动往往促进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