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剖析

2019年09月18日 浏览:

重点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甚至导致环境整体的变化。

3、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重点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是指陆地不同地区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

2、不同空间范围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及其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这种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加上水分条件的影响。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加上热量条件的影响。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表现: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

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4)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3、结合实例分析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如下表)


成因

分布规律

分布

实例

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划分

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伸展,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

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非洲沿20°E经线,南北方向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以水分为基础划分

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伸展,沿纬线方向(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垂直地域分异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

各自然带大致沿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向(水平)伸展,沿垂直方向更替

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自然带的分布不呈带状

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显著的地区

南半球没有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沙漠中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