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强基计划的颁布与实施,撬动了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改革。强基计划重在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的模式,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由此也引发了教育界在强基计划背景下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针对这次教育的改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小惠、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和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田俊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分别介绍了他们对强基计划的认识以及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刘小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思考四个关键问题
强基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的模式,主要选拔有志于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如何完善综合育人模式
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基计划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综合育人体系,通过课题研究、组织科学实验考查、主题科学报告、社团活动、深度走入科研院所、高水平竞赛培训等方式,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办学理念。我们还尝试分类规划、因材施教,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确定培养方式,帮助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确定发展目标,提供相适应的多样化选择,进行分类指导和培养。
如何兼顾学生成长和为国育才
强基计划尝试本硕博衔接的学术成长模式,规定录取后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对于中学生来说,意味着在高三就要确定一生规划。因此人大附中的做法是通过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提升自我认知,通过专业讲座、社团活动形式,让学生深度了解学科、专业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还要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研究性学习,体验科学研究与职业活动,培养其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品质和能力,由此使学生拥有学业、专业与职业选择的意识与能力。
如何推动大学中学贯通培养
强基计划颁布后,我们更加认识到大学、中学贯通培养的必要性。我们积极与几所大学洽谈,签署合作协议,探索在基础学科领域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大学中学贯通培养。我们探讨如何开发利用大学资源为中学教育提供支持,包括专家讲座、课程设计、共研项目、课题指导、实验室参观和使用等,做好大学和中学教育的衔接,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公限网6a764c8e是东软得b8788804广件得司上升慧点科途899f点优有学b19b元62f9技-
陆云泉:强基计划背景下,中学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
强基计划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者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它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确定招生的学科专业,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强基计划的出台,撬动了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改革。
搭建多元平台,培养学生兴趣特长
在生态智慧课堂“三层八维”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学校初步建设形成三层金字塔型、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开放性科学课程体系。三层即基础层面、拓展层面以及拔尖层面。在这三层中,我们会看到关于应试教育、数字教育、英才教育等争论话题,到底应该怎么去平衡它?所谓的应试教育是一个基础,是保持公平的底线。当然仅有应试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培养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觉得学习有意思,所以就有素质教育各类不同的课程选择,同时我们也需要为国家培育英才,在拔尖层面需要构建一些基本的课程。
关注强基计划,如果只是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选择数学、物理、生物等,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的兴趣、特长在前期都没有进行好好培养。我们借助浩然书院,通过学生讲坛、教师论坛、名家讲堂等,定期把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请到学校来指导交流,引领指导师生成长。
牵手高校,为学生提供高端课程
学校的课程教学中心关注的是均衡优质、培养卓越人才。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和国科大、中科院进行战略合作,实现强强对接,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呼应了强基计划。学校跟江南大学合作建立了先进生命科学实验室、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其次学校与同济大学合作,作为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基地学校,创建同济实验班,实现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同时作为同济大学高培计划的组成部分,将对标国家强基计划。此外,学校还跟军事科学院创新学院合作,建立智能操控与对抗实验室、微纳卫星技术实验室;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成立先进与智能车辆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大数据与金融工程创新实践基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机器人实验室。
田俊:北京十一学校从四个方面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
强基计划取代自主招生,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招尤其是强基计划显得更加公平公正。对于高中育人方式而言,更加尊重不同的秉性、不同的学生,越来越注重因材施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回归其自身的本质,帮助每个学生去发现、唤醒自身潜力,这也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和认知规律。
科技元62f9学b19b有得网6a764c8e是8f95广b3c9术慧点东优方件得根限8dda1530d35b司上-公途899f点软得b8788804升
丰富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第一,让国家课程更适合于优秀学生的发展。以数学为例,我们常规高中课程是融合了国家数学学科课程体系里面的必修和选修一,这满足了高考的要求。但作为高中数学学科,我们还实施了分层,分为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数学一用的是国家课程,而数学三则是融通了国家课程拓展性课程,也适度拓展了优秀学生能够接受的和有所需求的大学课程内容。
除了这些常规性课程,我们还有基于必修推出的一些拓展性课程,比如由基础性课程中的集合函数,延伸出微积分、积分学,由统计与概率延伸出一门概率统计课程,其难度和宽广度会更大一些,这是选修课程里面的基础性课程,再往上也有进级。这些构成了数学学科课程。
面向未来,不断丰富课程的选择性
第二,基于学生需求,面向未来不断地去丰富课程的选择性。在优秀学生培养上,如何提供课程、放开时间,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这是非常重要的点。我们也结合老师不同的特长和兴趣,组织老师开设自己专长的课程,数量达到几十门。。
为学生搭建,提升创新能力的平台
第三,能够提升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平台和机会。教委相关部门、协会等提供的若干培养计划,也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机会。
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有情怀有担当
第四,培养兴趣,引领方向,播种情怀与担当。学校育人的土壤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引领方向,做到有情怀有担当,需要学校特别关注。我们通过游学、职业考察、家长资源、升旗仪式以及学校的名家大师等,都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